返回第50章 此去通途16(第1/5页)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种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跨江!”

    谢雁兴奋地放下笔, 在最后的验算结论上圈了个红圈,“浦江穿过沪城,全长一百一十四公里,基本宽度在四百米左右, 只要单塔的跨度超过两百米, 双塔就足以跨越浦江。”

    她自语道, “江上货船渡轮往来, 无法修建梁桥、拱桥和悬索桥,不仅造价贵, 也会阻碍交通。只有斜拉桥是最好的选择,而铁路立交桥的成功, 解决了沉降问题, 有了前面这些经验,斜拉桥跨江绝对能成功!”

    林铸江拉开旁边的椅子坐了下来, “没错,十几年前,华国仅有的几座斜拉桥,跨度不超过百米,第一座斜拉桥只有七十六米。西南跨江大桥,就是一次填补国内斜拉桥超过两百米长度空白区的实验, 这座大桥使用的是混凝土,只要通桥成功, 就意味着我们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

    他顿了顿, 又道, “想要跨过浦江,斜拉桥是最好的选择,但斜拉桥也有不同的种类。”

    “我知道, 除了西南所用的混凝土以外,还有钢斜拉桥,复合斜拉桥三种,”

    谢雁道,“虽然西南用的混凝土型,但浦江究竟适合哪个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在大跨径桥上,钢斜拉桥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强的竞争力,反而是混凝土和复合型异军突起,尤其是复合型,”

    林铸江想起自己曾参加的国际桥梁与结构会议上所见所闻,“显然,对于世界桥梁的未来来说,复合型是未来的发展大方向,不仅更容易安装,更节省钢料,尤其是在加国的安娜岛桥建成之后,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林铸江所说的安娜岛桥,谢雁在各大论文和资料中看到过,这座复合斜拉桥,是此刻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斜拉桥,担得起世界第一这个名号。

    它所应用的技术在华国是没有的,甚至在世界上都是超前的。

    它的用钢量,只有二百七十四千克每平方米,而一般的钢斜拉桥,这个数字是在三百五到六百五之间。

    足以见到复合型桥梁在各个方面的强大优势。

    聊到这里,谢雁知道面前这位穿着白衬衣的中年男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虽然看见了自己的测算结果,但这些结果并没有让他太惊讶,反而,对方借此展开了和她的交流。

    就好像,他早已做过数次同样的计算。

    谈到这里,谢雁好奇他的态度,便问,“如果浦江上修建一座跨江大桥,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您觉得,这几种斜拉桥,哪个方案最有可能通过?”

    如果真开始准备桥梁方案,他们不会只拿出一套方案,设计院准备的方案,会开专家评审会,最终定夺出一套最佳的方案。

    “没有经过实力考察,没有足够的数据,就算是我,也不能轻易定下一个方案的好坏。”

    林铸江笑着否掉了她的提问。

    谢雁坐端正了,语气有些失望,“好吧,知道没钱修桥。”

    “这件事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斜拉桥最关键的部分,还有一点,就在于拉——”

    林铸江问她,“拉,需要什么?”

    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需要拉索。”

    “没错,如今世界上可用于修桥用的钢索,只有日国、德国可以生产,对方报价,”

    林铸江伸出五个手指头,“一吨五千美元。”

    这哪是钢索,简直就是金索。

    一座大桥至少要用上千吨的钢索,合计下来,就是接近千万美元!

    这还只是钢索的价格。

    这贵吗?

    十年前,利国计划修建一座跨径三百九十六米的混凝土斜拉桥,投标价格报价是六千多万美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