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2章 找上门去(第1/2页)  夺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班后,远峰去销售一线。

    目标,长江三角带的一家电动自行车公司,以前,这家公司就是一家自行车厂。

    这也是一家国企。之前就是生产脚踏自行车。

    这家公司把握了市场机遇,只是至今,没有多大突破,提供给市场的自行车,并不受欢迎。现在,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远峰要调研。他要找出问题所在,要摸清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反映。

    这个时候,电动自行车,正处于初创阶段,虽然已有产品问世,也只是实验性阶段,生产的量,有限。

    后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把这个时间段,定在九十年代的后半程。

    这个阶段,生产厂家,处在技术研究,以及生产的探索中。

    生产厂家,主要的精力,在做这方面的信息汇集,技术方面的市场跟踪,批量比较小的试用。

    即便是这样,这种产品,已经进入到消费者的视野里。

    远峰手头上,已经搜集到一些资料。

    第一款电动自行车,是沿海的自行车厂试制的,那是一款DX-130型号的车。

    这一款车,一九八四年试生产,到了一九九一年,只生产四万多辆。使用的,是24V轿车用铅酸蓄电池,电机是150W柱式。

    前天的日报上有消息,一所高等学府,已经研制出轮毂电机的车。

    头一批敢于试用的消费者,可以说是试吃螃蟹的人。

    问题随之而来。即便是新的电池,充满电后,最多也就是行驶不到三十公里。

    电池的使用时间短,成了这种产品被诟病的主要话题。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零件磨损,爬坡时,要骑行者用脚蹬地助力。甚至要下车推着车子上坡。

    来到这座城市后,远峰有些吃惊。这座城市里,到处可见电动自行车。

    而在远峰居住的城市里,很难看见有人骑电动自行车。

    从柏坚强同学处了解到的信息,远峰现在来到的这座城市,财政上对这个项目的推进,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听说,在这座城市里,每一辆电动自行车的售出,会有百分之二十的财政补贴。每个购买这种车子的消费者也会在赎买时拿到百分之十的反扣。

    可见,财政上推动这个项目的力度不小。

    坐在出租车里的远峰,看着来来去去的电动自行车,是有些激动。

    如果,每座城市,都有这么多的电动自行车,甚至,乡镇上也这样的话,这个市场的潜力该有多大。

    坐在车里的远峰,情不自禁地搓了搓手。他可是要跃跃欲试了。

    前面是一座桥。上去,有坡度。这个坡度有二十几近三十度。

    出租车前方,有一个人骑这种电动自行车。开始的速度还正常,离到桥上还有百米时,车速慢下来,到最后,车子停下。

    骑车人只好下车。

    出租车到了这个推车人旁边时,远峰看清楚,这个骑车的人,有六十岁上下。

    出租车到了桥上,远峰叫停出租车。他推开车门,要下去。

    “你想干什么?”出租车司机不解了。

    远峰指向还没有到桥上来的电动自行车,说:“我去帮一帮这个老人家。”

    “你先把车钱付了。”

    远峰把车钱付了。

    他往桥下去。因为这个老人推车时,挺费劲。

    迎着这个老人走下去的远峰,帮助把这辆车推到桥上。

    车子推着上到桥上后,这个老人,可是累到不行,要缓一口气。

    老人谢了远峰后,也就有了话。

    “这种车子,骑在平坦路上,挺好。遇上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