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7章 千金不易大亨壶(第1/2页)  我在鬼市摆地摊那几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并没有忘记许世茂的嘱托,与闻无虞分别后,又匆匆赶赴下一场“约会”。

    关于禺山印,许世茂竟也语焉不详,明显一副没有见过实物的模样。

    甚至,我还怀疑他连这件许家传家宝的相关记载都没有见到过。

    不过这不重要,既然我只是来取印的,将东西拿到手就行。

    对方选的地方是大屿山的一个渔村,这个渔村因为乾隆曾经微服私访留下墨宝而闻名,还有香江威尼斯的称谓。

    黄昏照耀在乾隆留下墨宝的那座牌坊下,出海归来的渔民们三五成群,路边还有人摆了地摊。

    不过,卖的不是鱼货,而是……瓷器?

    我凑近一看,层层叠叠的瓷器上,污渍斑驳、海壳攀附,还有泥沙堆积,闻起来更是腥气十足。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海捞瓷。

    一千年来,沉没在远处这片汪洋中、装满了瓷器的货船不知凡几,但并不都是有极富价值之物。

    尤其是与打捞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相比,大多数沉船中的器物价值不过百一。

    简单地说,这样的船,捞起来不仅没用处,还费钱。

    所以,这样的船,就算发现了,两地的相关部门也懒得处理。

    一些渔民下网,不经意捞起来这些物件,大多只是翻查一遍,见到值钱的就留下,不然直接丢回海里。

    他们的眼力见未必有多厉害,不过见多了而已。

    这么多年来,他们经常出没的海域,但凡稍有价值的沉船,只怕都被这群“海凫子”一窝蜂地吃光了。

    因而,我并没有捡漏的心思,而单纯当做开个眼界。

    毕竟海捞瓷也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这样一堆直接打捞上来,没有清洗过的瓷器。

    “你好,这些瓷器怎么卖?”我用香江话问这个戴着渔家斗笠的老人。

    不知道是否听出了我的内地口音,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说道:“不单卖,一起一万。”

    这个价格不低,按个数五百块出头一个,明显是个坑,如果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民窑通货,就算品相不差,也不值钱。

    不过我也没转身就走,既然来了,怎么也得上上手,于是问道:“可以看看?”

    “看可以,不能把上面的东西抹掉了。”老人不情不愿地说。

    这……是怕人看出“真面目”?

    我点了点头,在地摊前蹲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三个层在一起的瓷碗。

    瓷器都是有生命的。

    久沉海底的瓷器,由于沉水环境和水压等外部因素,导致瓷器变形,在打捞清理之后,放置在优良的大气环境中,会逐渐恢复。

    当然了,如果是先天因素的变形,亦即在出窑之前造成的,只能通过人工修复的手工修复。

    两者的前提,都是变形没有超过恢复或者修复的临界点。

    人类先天畸形很多都无法通过手术恢复呢,何况是瓷器。

    说回海捞瓷,在同一个沉海环境中,同一造型的瓷器——尤其是像我现在手中的这三个层叠在一起的瓷碗,其变形的规则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据此推断其变形的因素,是源于先天还是后天。

    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精品瓷器和通货瓷器只见的对比非常明显,尤其是官窑精品,甚至于御瓷,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我手中的三个碗,即使没有清洗,没有看清花色,从碗沿的变形程度来看,也是民窑的通货无疑。

    借用汤圆珍珠的力量,我看清了掩藏在污泥海沙之下的“庐山真面目”,果不其然,就是普通人家的用的饭碗。

    这样的碗,属于有价无市的不值钱类型,最多就是拿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