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3章 653 朱棣与《永乐大典》(第1/2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棣在文化建设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下令修成了《永乐大典》。

    主持修大典的人,正是明朝大才子解缙。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据说,他在襁褓之中时,他的母亲就在地上写字让他认识。

    这时候的我们,别说识字,能识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解缙五岁时,他父亲教他诗文,他听一遍就能记住。

    这点倒霉什么,许多天才,总能过目成诵。

    解缙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十岁时,一天背诵千言的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时,读尽《四书》、《五经》,贯穿它们的义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

    第二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

    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

    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不久,解缙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

    解缙初入仕时,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缙。

    朱元璋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

    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

    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

    实际上,这是朱元璋对解缙的保护。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在老家八年。

    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十一月任内阁首辅。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成祖建立文渊阁,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书成,朱棣赏赐银币。其后,主编了著名的《永乐大典》。

    修这么大规模的书,在朱元璋的时候,他就想修纂类书,与大臣们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一直到朱棣即位后,他才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的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也就是说,他要修一部网罗万千的书籍,一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书!

    在修书的过程中,朱棣召集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

    朱棣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