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3章 633 官场中当好人的下场(第1/2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相对比宋濂的善终,汪广洋和胡惟庸可就惨多了!

    汪广洋的死,和胡惟庸有脱不开的关系,实际上,他是朱元璋用来对付胡惟庸的人,可惜的是,汪广洋最后背叛了朱元璋,没有按照他的意图去做,这才导致了悲惨结局。

    汪广洋,他也是知识渊博之人,所以,在朱元璋渡江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便将他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

    朱元璋设置正军都谏司后,汪广洋被提拔为谏官,升迁行省都事,屡次晋升,成为中书右司郎中。不久,汪广洋又主持骁骑卫事,辅助常遇春管理军务。

    朱元璋攻下赣州后,汪广洋留守,被授为江西参政。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山东平定,朱元璋以汪广洋廉明持重,命他管理行省,安抚、接纳新来归附者,百姓感到十分安定。

    这一年,汪广洋被召入宫任中书省参政。

    第二年,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

    洪武三年,李善长病倒,中书省无官,汪广洋被召为左丞。

    至此,汪广洋的人生辉煌达到了顶点。

    不过,他头上除了朱元璋之外,还有一人,那就是右丞杨宪。

    杨宪凡事专权断事,所以,他想着搞倒汪广洋,自己完全拥有独权。

    汪广洋对他的态度模棱两可,既不得罪他,也不成为他的那一伙,算是和事佬宰相。

    但是,仍然被杨宪所忌恨。

    他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极不孝顺母亲。

    这种事,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小事。皇帝要是需要臣下,别说不孝顺母亲,就是连老爸也不孝顺,他也不会管那么多。

    所以,杨宪敢以这个来指责汪广洋,只能说明朱元璋对汪广洋已经不满了。

    而杨宪看到了朱元璋对汪广洋不满,这才敢出手。

    朱元璋对汪广洋确实不满,实际上的原因,不是汪广洋不孝顺母亲,而是他太软弱了,根本不敢对抗杨宪,所以,朱元璋只能把他罢免。

    朱元璋把汪广洋骂一顿之后,放逐回乡。

    杨宪本着送佛送到西,害人害到底的原则,当下再次奏劾汪广洋,想置他于死地!

    汪广洋就此被迁徙到海南,不死算他命大!

    杨宪搞走汪广洋后,得意洋洋,没想到朱元璋很快就把他诛杀了!

    杨宪,比起汪广洋来,那是更加不如,因为,他在一个独裁者的面前敢嚣张,实在是找死!

    朱元璋杀了杨宪后,召还了汪广洋,封他为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

    朱元璋在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并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子房、孔明。

    汪广洋当然是没法和张良、诸葛亮比的,这一点,就是瞎子都能看出来。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捧他呢?

    那是因为,朱元璋想给他那么高的名望,然后,利用他来控制其他人,尤其是李善长。

    李善长看到朱元璋那么重用汪广洋,自然知道自己的处境了,当下借病辞官。

    朱元璋很高兴,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让他大权在握。

    李善长退后,与他关系非常好的胡惟庸为左丞相。

    朱元璋用汪广洋,就是用他的忠厚老实,用他来控制其他奸诈臣子。

    可是,汪广洋的为人实在太好了,怎么也不得罪人,所以,为相后,都提不出什么建议。

    这样一来,令朱元璋不满了,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至此,胡惟庸权力做大。

    朱元璋又想念汪广洋,当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

    洪武十年,又授汪广洋为右丞相。

    汪广洋回到朝廷后,看透了宦海浮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