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章 自己挣来的运气(第1/2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因为平定了苏峻之乱,升任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

    朝廷又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但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他深知盛极必衰的道理,知道一个人不能拥有太高的声望。

    这是个很聪明的人。

    人在拥有最多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膨胀的时候,而这时候,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做出不膨胀的行为,需要极大的智慧。

    陶侃,无疑拥有这样的智慧。

    他深感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不参与朝政,多次要告老还乡,但被佐吏们苦苦相留。

    这时的他,才知道,人在江湖,不是自己想退就能退的,总有一些身不由己的事。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陶侃感觉到自己的寿命不长了,当下在病中上表逊位,派左长史殷羡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

    他在离开荆州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都有簿录统计,封存仓库,亲自上锁,又将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愆期,加职都护,命他统领文武官吏。十二日,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返回长沙,这时,他发现自己想走路都艰难了,当下回头对王愆期说:;老夫现在蹒跚难行,正因你们的阻拦啊。说完,大感遗憾。

    他还是梦想着功成身退,然后,死于家乡。

    可惜,上天没有满足他最后的遗愿。

    次日,陶侃于樊溪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根据他的遗嘱,众人把他葬在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旧部又在武昌城西为他刊石立碑、作画像。晋成帝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给他作为臣子最高规格的葬礼待遇。

    《晋书》上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任隆三事,功宣一匡。

    他承受得起这样的评价。

    我在小时候看《魏晋人物传记》的时候,就看到了陶侃,里面写了他的一些小事。

    他的为人,有情有义,对于当初帮助过他的人,都给予一一的报答。

    他任命张夔之子张隐为参军,范逵之子范珧为湘东太守,以刘弘的曾孙刘安为掾属,上表褒赞梅陶。凡是他微贱时受过别人的恩惠,哪怕是一餐饭他也必定报答。

    他在做事上非常的认真,生怕荒废了一丁点的光阴。

    他身为将军的时候,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他都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经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在生活上,非常的简朴,非常的爱惜东西。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在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他在为官上非常的清廉。

    陶侃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