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40章 不该进行的战略决战(第1/3页)  带着淘宝去抗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43年7月5日,德军集中两个集团军群,共有78万人、7417门火炮、2928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苏军发起进攻。</p>

    在3月底时,曼施坦因便提出利用哈尔科夫战役的余威抹平库尔斯克突出部,但元首一直到了7月5日才真正实施该方案,且顶着几乎整个将军团的反对。</p>

    然而三个月的平静期,战机荡然无存。</p>

    因为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苏军情报部门不仅准确地探知了德军将在库尔斯克进攻的消息,苏军并据此做足了防守准备。</p>

    苏军最高统帅部获悉后,决定趁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为进一步的反攻创造条件。</p>

    苏军统帅部派出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为大本营代表,指挥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约191万人、31415门火炮、5128辆坦克和2792架飞机,抵抗德军。</p>

    兵力的不对等、加上情报的提前获取,所以战争从刚一开始就已经不平衡,与苏军对位的曼施坦因和莫德尔不管是兵力还是技术兵器数量都被碾压。</p>

    或许有人会这样说,除了苏德战争刚开始德军能在局部对苏军保持人数优势,其他很多胜利都是在人数劣势下打出来的。</p>

    但这是因为二战初期,苏军的准备和战术思路被德军碾压造成的结果。</p>

    巴巴罗萨时期,苏联被闪电战打得鼻青脸肿,主要原因就是备战水平太低,也没有应对德国坦克集团的战术,要不是可怕的战略纵深,恐怕已经投降。 </p>

    但是仗打到1943年,苏联的坦克产量已经超越德国,也有了自己的T-34海,防闪电突击的战术一再锤炼。</p>

    再加上这关键的三个月准备,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纵深和密度成为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最强防守战之一。</p>

    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各自修建三条主要防线,三条主要防线之后又修建三条供可能出现的撤退用的防线。</p>

    除了军队,苏军征用了30万平民修建这些步兵战壕、地雷阵、反坦克工事交织的防线,六条防线纵深达到了130-150公里。</p>

    如果德军有幸突破了这6条防线,他们将会碰到草原方面军在后方修建的更多防线,总防守深度300公里。</p>

    就是让时速45公里的虎式坦克在完全无防守的情况下、全速开过这片阵地、也要7个小时。</p>

    仅在第一条防线,红军就埋下了94万枚地雷,其中50万枚是反坦克地雷。</p>

    库尔斯克的地雷阵,正面防守密度达到了每公里3200枚地雷,大致是莫斯科会战时的四倍。</p>

    另外,苏军防守坦克的策略也大有加强。</p>

    德军防守坦克的战术被苏军偷师,苏军学会了将反坦克火力集中使用的战术,一般一个反坦克阵地有6-7挺机枪、10-15门反坦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