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67章 秦始皇专场(第1/2页)  极品捡漏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与随侯珠同级别的和氏璧被打造成传国玉玺,此后流传千年。
    而随侯珠,却从秦始皇以后,便再无下文。
    有人猜测,或许是秦始皇太喜欢随侯珠了,于是干脆将它放进了自己的墓里,为自己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这种说法一度占据主流,很多人愿意相信。
    直到今天,随侯珠现世。
    这种猜测不攻自破。
    真实的历史,大概是另一番模样:秦始皇并没有把随侯珠放进自己的墓室里,它依旧在秦宫中。之后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大肆烧杀劫掠,随侯珠于战乱中,不知被谁得到。
    总之,自打秦朝灭亡,直到今天燕正卿亮宝,这期间,随侯珠从未出世。
    今日,随侯珠再度出世,不光能开阔观众们的眼界,树立文化自信,为华夏古玩行再增添一分厚重底蕴,还能验证一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那就是:随侯珠,究竟是什么?
    千百年来,由于没有人见过随侯珠的实物,因此关于它是什么的探讨,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从《准南子》中的‘蛇于江中衔大珠’一句可以看出,随侯珠应当是来自水中的‘珍珠’。
    而有人则提出了反对意见,声称珍珠是贝类动物的特殊胶体胶结起来的碳酸钙晶体。每颗珍珠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碳酸钙和百分之四左右的水分,珍珠表面是一层光彩的角质素,水分子多胶含在其中。珍珠就是靠了这水分使其闪亮生辉。晚上没有光亮,珍珠是不可能发光的。而且,长期不使用的珍珠,容易跑掉水分,大约经过六七十年就会使水分失去一半,光泽大减,若再过六七十年就会变成一坏泥土了。由此可知,珍珠的寿命也不长。
    如果是珍珠的话,过了这么久,随侯珠早已该‘人老珠黄’了,怎还能‘放出耀眼的光芒’呢?因此,随侯珠绝不可能是珍珠。
    除了‘珍珠’说外,关于随侯珠的材质,还有数种探讨,有‘夜明珠’说,有‘料珠’说,有‘琉璃’说,有‘金刚石’说,有‘萤石’说。
    千百年来,除了‘珍珠’说被否定外,其余几个派别皆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也算是华夏古玩行学术探讨上的一个激烈矛盾冲突点。
    还是,到了今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说一千道一万,什么都不如亲眼所见。
    身怀大气运的燕正卿把随侯珠找到了,它完整无损地出现在人们视线里。
    不是珍珠,不是夜明珠,不是料珠,不是琉璃,不是金刚石,不是萤石。
    它就是它,它就是随侯珠。
    没有人知晓,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材质。
    就好比和氏璧,看上去无限接近于和田白玉。然而,和田白玉是软玉,和氏璧却是硬玉,跟和田白玉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燕正卿很享受站在聚光灯下被人们仰视的感觉,他手捧随侯珠,喜不自胜,信心十足地向评委席看去,请求道:“各位评委,请评定这一回合的输赢。”
    评委席上,钟良和纪篪对视一眼,两名百岁老者不约而同扯起嘴角笑了笑。包括以老狐狸为首的超级评审团,也人皆带笑。
    因为这一轮的胜负评定,太容易了,没有任何难度,没有任何争议。
    这一轮的斗宝,三位参赛选手亮出来的重器,都与秦始皇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一轮堪称‘秦始皇专场’。
    而在秦始皇专场的较量中,显而易见,一定是燕正卿赢。
    陈宇和胡君杰亮出来的都是残片,人家燕正卿亮出来的可是完整版。
    完整版的镇族之宝,战胜传国玉玺破碎的一角和氏璧,以及十二金人的一块残片,问题不是很大。
    就这样,三名参赛选手第一轮斗宝结束,燕正卿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此结果一经确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