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424章 北伐开始(第1/2页)  南明之绍武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襄阳早已安耐不住的李定国接到了朱聿鐭全军北伐的圣旨后,立刻下令号令驻守在襄阳的第十一军和第十二军,总计七万大军开始出动,同时也给在豫西的第九军下令,攻打南阳城。

    一路之上,几乎没有遭到清军的任何抵抗,轻而易举的就南下了南阳,随即全军往武关方向开拔。

    清军的主力只要是驻扎在黄河两岸,在豫西的兵力十分空虚。

    驻扎在西安的孔有德得知李定国杀向武关,不敢马虎,命令总兵线国安立刻进驻武关,务必要将李定国的明军挡住。

    线国安去了武关之后,孔有德还不放心,又亲临武关,视察武关防守情况。

    武关对于关中而言,极其重要。

    如果是沿着黄河南岸而进,想进关中,那就只有攻打潼关。

    潼关的险要那就不必说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故而,历史上从潼关进入关中的战例不是没有,但是很少。

    纵观战史,东、西方争战,无不以潼关为争夺的急所,潼关作为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咽喉要地,扼之可以断东、西方之间往来的通道。潼关为关中所守,足以保障东部的门户,失之则关中危矣。

    潼关不好打,那么从东面进入关中便多选择走武关。

    比如刘邦进关中便是走的武关。

    武关在山西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

    如果明军占领武关,往西北上行,可经蓝田,直取西安。

    而武关的东南面就是南阳。

    可以说武关在关中的东南面起着潼关的作用。

    那为什么进攻关中的军队攻不下潼关,却能攻得下武关呢?

    论山川形势,武关之险不及潼关,且武关距离西安道远,有紧急情况,就远不及。

    这就是李定国以大军威逼武关,让孔有德紧张的原因所在。

    朱聿鐭已经两次进入,河南的百姓早就哄传着明军如何仁义,人马纪律如何严明,纷纷等待大明的人马一到就要迎降。

    果然,李定国的大军一占领南阳,各地百姓不但亲眼看到了李自成的纪律确实很好,所以从明军占领南阳的第二天开始,就出现了到处迎降的形势。投降清廷的豪门大族纷纷逃往山中,被家奴们捉到,献给明军。

    李定国因为这些人都为富不仁,民愤很大,下令严加拷打,逼他将家中的金银、财宝、粮食全都交出,然后处死。这件事使豫西南的百姓们人心大快。李定国在到处迎降的情况下轻而易举的在豫西南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名义上由高一功率领,其实是由朱聿鐭亲自指挥的东路军沿着黄河南岸开进。

    朱聿鐭和李定国在豫西南遇到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到处迎降,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河南。

    走在最前面的是由第六军(李过)的三千威武的骑兵,跟在后面的是两千火铳手,火铳手的左右两翼是雄壮的步兵。

    再然后是朱聿鐭的御林军,盔甲整齐,旗帜鲜明,马匹精壮。再后是五百匹骡子和一百匹骆驼,驮运食物和粮草。

    朱聿鐭这是第三次进入河南,却是他第一次以帝王的派头,出现在百姓们的面前。

    大明东路北伐军只顾向前,他们的目的地是开封,各地方都不留兵驻守。

    因为朱聿鐭谨守毛爷爷十大军事原则中的第三条: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不留兵驻守,但事还是委派了地方官,让地方官在明军所过之处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