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26章 心有灵犀(第1/2页)  南明之绍武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南京的朱聿鐭一面指挥着利用孙可望逼迫朱由榔归藩,收编李定国,一面和郑成功在澳门招募的两名葡萄牙人,还有顾君义、王大年在狮子山下建造炼钢的大型炼钢炉。

    郑成功想到了朱聿鐭的军中可能没有人会说葡萄牙语,还特意给这两名葡萄牙人配备了一名汉人翻译。

    红衣大炮之所以笨重,其实就是冶金技术的不发达导致。

    因为铸炮的铁中杂质太多,为了防止炸膛,所有的铁就多,铁用得多了,这炮能不笨重吗?

    其实大明两个工匠营的匠作顾君义和王大年也都想到过用钢来制造大炮。

    列位看官千万不要以为古人不会炼钢,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这句诗出自出自西晋的最后一个大将军刘琨的《寄赠别驾卢谌》。

    这说明在晋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炼钢的技术。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会炼钢了。当时楚国制造的兵器闻名天下。《史记·礼书》和《苟子·议兵篇》中都谈到楚国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出产的兵器刃锋象蜂刺三样厉害,这肯定是钢制的。因为铁制的刀剑过于柔软,不可能达到象蜂刺一样的锐利程度。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

    可惜的是春秋时候的人是如何炼钢的,没有记载。

    毋庸讳言,西方人研究科学技术的主动性确实要比我们高一些。

    这和民族的思维惯性有关。

    我们遇到了麻烦事,首先是想办法解决,而这个所谓的;想办法就是设计用谋。

    也正是因为这个思维惯性,才有了《孙子兵法》,才有了《三十六计》;

    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也会想办法的解决,但是他们所谓的;想办法,则是从技术层面上下功夫。

    就是在战场上,也是这样的。

    我们的兵法讲究调虎离山,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西方人讲究精密计算,排兵布阵——比如马其顿方阵。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也遇到过与马其顿方阵相近的阵型。

    蒙古骑兵从正面冲杀欧洲军队的方阵,伤亡惨重。但是成吉思汗造遭到了一次失败之后,立刻采取避免正面交锋,利用骑兵机动性的优势,攻其必救,迫使敌军不得不放弃列阵才能追击的弱点,只要敌军的方阵一散,蒙古铁骑立刻就回马一枪,杀欧洲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朱聿鐭请两个葡萄牙人来,就是利用他们的长处,帮助明军建设大型的炼钢炉,为大明的工业做好铺垫,也为明军可以早日生产出威力巨大,并且机动性还要强,不仅能攻城还有能野战的大炮来打下基础。

    当然,在世界上都还没有制造轻便的红衣大炮的技术的情况下,想造出一门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朱聿鐭和工匠们脑海中的红衣大炮来,决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朱聿鐭让这两个葡萄牙人回国去,让他们去世界各地招募科技人才来大明效力,并且告诉他们,只要能按照自己的要求造出大炮来,黄金白银,各国美女,应有尽有。

    在朱聿鐭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成立一所大明科学技术学院的想法。

    要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那就必须汇聚全世界的科技人才。

    就在朱聿鐭为着大明的未来做着通盘考虑的时候,孙可望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进入了常德;与此同时,高一功和堵胤锡也再度率军进入,将长沙城团团包围了起来。

    孙可望从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