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章 北港改造计划(三)(第1/2页)  我老爹是郑成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锦最近确实挺忙的,

    主要是神木县、永宁堡、汐止镇、基隆港等台北地区的移民数,已逼近五万人,而北港那边自发移民也来了不少,人口达到了两万六千余人。

    人口一多,管理难度自然是直线上升,

    以前只管理神木镇一地,几乎没一个移民郑锦都认得面容,指挥起来自是如臂使指,得心应手,现在就不行了。

    他刚从倭国回来那会,管理甚至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虽然在陈永华、郭槐他们看来,这已经很不错了,与厦门那边的官府比不知高到哪去了,

    封建王朝的官府,朝廷一般只管到县为之,县以下的村、乡里、镇,基本都是乡绅自治,官府是不直接去管的。

    郑锦可不会接受这么粗糙的管理模式,于是他又去了一趟北港,

    北港那地方,大部分人口都分散到各个村落,镇里的人口反而相对较少,管理一开始也很混乱,年初的时候郑锦在那里实行了大队制度,

    现在郑锦便要去北港看看,那里的大队制度如今成效如何了,以便吸取经验后在全台北推行。

    去北港走访了几日,结果大体上还是挺让郑锦满意的。

    在乡村,修缮灌溉水渠、搭桥布路、农忙抢收等事其实都挺需要人力协作的,

    就说水渠吧,单靠一个村的力量,也就只能修一小段水渠而已,而且如果村长号召力不够,这种事根本组织不起人来,

    如今好几个地势相连的村统合成了一个生产大队,几个生产大队又可互相合作,水渠、桥梁、道路等都经行了统一的修缮。

    以前北港的灌溉水渠,几乎都快要废了,现在郑锦再次来到这里时,各村落的水利设施基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烟草、甘蔗、茶树等作物,都经行了统一规划的种植,全是连着的片,而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便于集中采摘、收割和运输。

    最重要的是,这些村落不再是处于无管状态,赋税交得足,人力也随时能调动,与之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也有一些生产大队处于消极怠工的状态,凡事都想着应付过去就算了。

    郑锦打听了一下,原来是有人觉得就算把事情干得再漂亮,也没多少好处,

    既然这样,那么拼命干嘛?

    郑锦于是将北港镇升为了北港县,将一些工作出色的大队掌书记直接提拔到了县里担任要职,

    而那些消极怠工的大队掌书记,则撸掉了职务,重新任命新人。

    郑锦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做事,便能获得提拔!

    此事对下面各生产大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谁也没想到这竟还是一条仕途之路!

    随后,郑锦又经行了一番更细致的规划,把数个生产大队经行组合,成立了乡镇,形成了村—生产大队—乡镇—县的管理结构。

    除了村一级的管理人员是自行推举产生,其余各级官员都是官府直接任命,不过一般是乡镇任命大队,县任命乡镇。

    郑锦还一时兴起,想要在北港再实行一项实验,

    他将大队掌书记以上的所有官员,全部召集了过来开会,

    原本乱糟糟的会堂,等到郑锦出现后,便一下安静了下来,

    郑锦坐下后,第一句便是问大家:

    ;各位可听说过东林党?

    众人听了,有的大摇其头,有的则表示知道。

    党朋自古有之,如唐朝有牛李党争,宋朝有新旧党争,而明朝就更加的泛滥了,有什么浙党、楚党、齐党、秦党、阉党,而其中最出名的则是东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