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二章 实验田(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地良心,什么阴谋阳谋顺势而为,都是他们自己脑补的,李咎从来不会想那么久远的事情。

    不过生产力发展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未来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分支领域越来越精深,最终反馈的要求一定是独立于科举体系的另一套学习升级系统。

    关于技术站的事情,从起初的大家都不看好(缺乏足够的底层支持),渐渐地有了一些支持的声音,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正是一个顶一千个的皇帝陛下。

    所以被无视许久的奏疏得以被提上议程讨论。

    这一次除了吴宥激烈反对,杨太傅和郑适道也选择了对立面,唯一一个回应尤南公开表示支持的大儒是城阳公主的半师杨梦仙。

    杨梦仙相对其他儒生来说,会更低调内敛、更实干一些。

    他也是唯一一个年过六十还亲自下地种庄稼的真的做到了身体力行的大儒。

    所以即便没有尤南的那封书信,杨梦仙也愿意站在李咎的这一方。

    杨梦仙的产业里也多了纺织业和轻工织造业,他对这些机械化产业的消耗和产出都很了解,他已经看到了不远的将来,那些已经在江南发生的事情必将在京城也发现。

    即便是他,清楚地知道工厂在吸血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也说不出放弃工厂回到务农里的话。

    农民太苦太苦了,谁愿意一辈子朝不保夕?有机会他们必然会向工厂作坊转移,皇帝陛下那道要求各地守住耕地比例和粮食种植比例的政令,长期看来必将形同虚设。而且违反这道政令的必然是大权贵大地主,皇帝陛下很难对这些人形成约束和惩罚。

    李咎的技术站,至少能让剩下的农民的日子好过点。

    皇帝陛下投了赞成票之后,其实别的事情就已经不重要了。特别是来自儒林的反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反对举措。

    因为他们的位置太高了。而他们的反对一旦推进到执行层面,就像泥牛入海一样瞬间无影无踪。

    即便是他们的学生门生,也会希望自家的田地多打几石粮食。至于老师们担忧的,技术站会让不读书的人获得晋身的机会、会让工匠农民对学术的统治性地位产生冲击——这些都不如几石粮食来得更重要。

    不过显然这种新事物不可能直接在全国铺开,于是在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杀里,皇帝陛下点了金陵的一个县城双元作为试点。

    双元县就在金陵隔壁,酉禅寺往西一群山,过了一条小马河,就是双元县地界。

    地点倒是不错,距离近,让府邸在金陵李咎打理会很方便。

    又因为去年遭灾,当地死伤无数,强势的地头蛇全被收拾了,一时半会的凑不齐人给李咎添堵。

    相应的,因为遭灾严重,当地的百姓活不下去的都外逃了,剩下的人口还不足八万,到今年开春还是死气沉沉的样子,只有金陵的救援送到时才会喘口气以示这里还有个行政单位。

    约等于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位置相当不错的那种。

    皇帝陛下笑眯眯地说:“大家说的都对,怎样选拔人才怎样安排他们的地位怎样防止他们被别有用心的家伙利用……你们的顾虑都有道理,到底行不行,就看李丰穰这次试验结果如何嘛。朕的丰穰侯虽然大多数时候都不那么靠得住,朕也只是听听就过。然而他的简单道理,朕觉得很对。当一亩地只能产三百斤稻谷时,收九成税也不过是二百七十斤。但是如果一亩地能产六百斤稻谷,收五成税也有三百斤了。朕的子民才刚刚从战乱中得到喘息之机,才刚刚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加征是不能加征的,就只能走一走丰穰侯看到的路这样。”

    吴大学士和杨太傅气得火起,皇帝陛下连说话的语气都更接近南边那个丰穰侯了,还说“也只是听听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