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二章 新剧目(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尤南硬着头皮给李咎的“农业技术站”体系提了几个建议,又给郑长生、杨九郎去了信,又给皇帝陛下写了奏疏,前前后后,斟酌再三,总计花去了小半个月。

    时间一转又到了冬季,万物萧条的季节。

    江南各地大棚里倒是生机盎然,一派绿茵,算算时间,成熟期短的,二三个月就可以收获,成熟期长的,到年后也该熟了。

    有了大棚,地里一年四季不空,产量至少也能涨个三成。

    由此带来的土地肥力下降的问题,有李咎的土肥法可以部分弥补。常年的轮作制度也会继续保留,给土地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本该是农闲的时间,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看到人。

    不是在搭建大棚,就是在互相分享大棚的维护经验,不然就是在购置大棚的路上。

    不过,离青山城、金陵越远,购置大棚的成本就越高。

    青山城和金陵的李家玻璃厂出大片玻璃是成本价出,其他几家的玻璃厂虽然要挣点钱所以价格稍微贵些,但是加上富庶的官府补贴,再加上允许农民先用再给钱,给钱时间宽限到十年,最后农民们头一年用大棚要付出的钱仍然很少。

    长达十年的还钱期也给了农户们足够的时间缓冲,即便遇着灾荒年,也不至于立刻就一蹶不振,陷入绝境。

    等离开了金陵和青山两地的辐射区,到了别的城市,李咎的话就不好使了。且外面的官府不像金陵、青山这么富得流油,能出钱出粮拉一把最底层的农户。

    想让那些玻璃窑的东家们用成本价出厂玻璃片是不可能的,就算李老爷不收配方和技术的钱,玻璃厂也不会放过刷钱的机会。

    并且因为他们知道李咎多半会和朝廷谈官府控价,挣钱的机会就是李咎公开技术到官府直接出价之间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把价格刷到市场的最高接受价,就为了多挣一点是一点。

    李咎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安慰自己,他们挣得再多,也是卖给买得起的人家,那些没钱的还是买不起,也就谈不上多花了钱。

    而他手上就那么几个玻璃窑,出产的玻璃片都不够青山城一个地方用的,那么外面其他地方的玻璃窑就算卖出天价也是个市场补充。

    所以李咎没太关注这件事,他另有打算,等和朝廷谈完了玻璃大棚的官府生产销售机制,就能打压玻璃大棚的价格,到那时只要手够快,能把这群投机倒把的人捏一把狠的。

    再后来李咎才知道外地那些高价的大棚,除了水灾第一年人们为了活命拿去种了食物,后来都被拿去养娇气的观赏花卉和盆景了。

    其中一棵精心养护的在寒冬长出花苞的碗莲更是卖出了天价。

    这样的消息是瞒不住的,没多久就传到了李咎耳朵里。

    当时李咎正在就“如何防止技术站的胥吏被当地宗族垄断成为摆设”这一问题和大皇子、黄致、傅贵儿切磋,听到这么个消息,当场变了变脸色,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奸商难防啊”——却也只能这样了,他总不能因为别人拿大棚养花儿草儿卖高价就去砸人家花棚?即便限定只能某家某户来买也防不住有资格买的农户把大棚高价卖给府上,防是防不住的,所以就只能生生闷气这样子。

    不管怎样,这一年总算是进入了尾声。

    因为大部分地方都还没缓过劲来,御史岳老相公还在江南三道来回逡巡,今年倒没人想着大肆庆祝。

    就连“德云社”都减少了演出的次数,更没开发新剧目,实在是周边都遭了灾,义演都没处募捐。正是所有人、财、物都扑在灾后重建、赈济和港口修建上,娱乐活动自然要尽量减少。

    于是今年“德云社”难得地没挣到几个钱,全靠李咎发“工资”养着。

    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