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一章 要什么自行车!(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咎给王班头出的主意就是争缠头的路数,自古以来都有市场,只是李咎做得更不要脸。

    四个主要的剧,分别配着八个主要的旦角和四个主要的小生,每一出戏要三天才演得完,而“德云社”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有限,演了这个就没了那个,逼着观众只能选其中一两出戏来看。

    如果观众们想看自己喜欢的角儿登台,就得砸粮食。

    一升粮食算一张票,每天统计票数,哪个角儿得的票多,次日就开她主演的本子。

    一时间十二个主要角儿,再加上几个冷门的老生老旦武生刀马旦,总计二十来个角儿,个个儿身后跟着一串捧他们的观众,那粮食砸得,昏天黑地,乌泱泱的车载斗量,别说一个青山县,就是十个青山县也该被救回来了。

    这时节尤南的次子尤晋恰回家省亲,和“德云社”恰好同道,双方总是先后落在一个地方,故此尤晋沿途就亲眼看着“德云社”怎样发展起来的。

    尤晋性格极其古板,又不爱那些娱乐事,对“德云社”每到一地必然引起的轰动十分厌恶。但是他又是个端方君子,做不出因为一己私欲就动用权势为难别人的事,只得忍了。

    及尤晋回到了尤府,先沐浴更衣,再携家眷与尤南问好。问安后父子闲话,尤晋谈到一路南下时在鲁南、淮北两道的几个城市看见了“德云社”,少不得尤晋要提一句的:“戏班子倒是热闹,百姓也喜欢。只是儿子总觉得它耽误了正事,此其一。又激起了人们争先,引得矛盾不知多少,夫妻吵架、父子不睦,祸根在彼,此其二。听说‘德云社’正在金陵义演,父亲为何不约束一二?”

    尤南正歪在榻上想着“德云社”送来的戏本子,咂摸着《牡丹亭》辞藻极其华艳。自从李咎送了那本子来,他爱得手不释卷,十个儿子也比不得一个本子了,因而对尤晋的话只是听一句没一句的。

    闻得儿子说起“德云社”来,又问他何不约束一二,尤南想都没想,顺口接道:“你等一下去给唱《窦娥》的万艳送几票。几个本子里《牡丹亭》最好,《锁麟囊》次之,交给千红她们几个唱真是糟蹋了。特别是这个千红,她原是咱们家的舞姬,神韵极好,可是这个唱腔嘛……真是被万艳给比下去喽……你楞在这做甚么?快去搬两袋杂粮给万艳**。回来再给李伯休写封信,让万艳去唱《牡丹亭》。千红没个本子,我去给写个本子嘛!”

    尤晋满脸的一言难尽,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李咎远在青山,也听说了“德云社”在外面出的好风头,且有那些脑子灵活的便效仿起来。“德云社”是极好的,可惜只得这么一个班子,来了这里就去不得那里。而到处都有人想看“德云社”的戏,于是巨大的市场就催生了一大堆效仿“德云社”的地方戏班子。

    这些戏班子有些是富豪人家自己出钱置办的私家戏班,也兼去外头卖艺;有些则是穷苦人家自己咬咬牙,借了钱办起来的,用当地的民谣荒腔走板地唱听来的外面的故事。

    能写剧本的读书人一时贵重了起来,他们中真的有那种能写本子的,也有自己没什么故事只能写得一篇四平八稳的骈文,便从《李氏三国》和《三言二拍》里选那些精彩的篇章敷衍成四折八折十三折的大戏,竟也似模似样。

    有市场、有艺人、有剧作家,几方凑合到一起,刹那间江南的地方戏班和民间故事本子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能饮水处皆能歌曲子小调,颇出了些大雍本朝的新奇话本。

    别人尤可,只染织陈等气得不行。

    这天已经到了冬月里,江南奇迹似的返了一阵儿暖阳。染织陈在街上听见大家说李家戏台子对面又开了个戏台子,可以租给外面的戏班上去唱戏,便也去听了一回,然后就忿忿地朝李咎抱怨来了:

    “……哪有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