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八章 纺织厂见闻录2(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骡机是大雍从未出现过的机械,绝大多数见过它的人,甚至包括亲手制造它的人,都对骡机抱着敬畏的态度。

    吴书生不一样,吴书生无师自通了工业审美。

    何工叫来一个青牛村的男丁协助演示骡机和飞梭的用法,机械之间的咬合、力的传递,都是前所未有的方式。非要类比的话,倒是更像李园雀儿钟内部发条的运转形式。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方式有别于手工的、个人审美的、随性的传统方法,正好戳到了吴书生喜欢的点上。

    三人亲眼看见了骡机如何带起几百个纱锭同时工作,一大筐演示用的杂棉飞快的就消失了,卷成各种粗细的纱缠绕在纱锭上。

    王县令还捞了一根偏细的纱线放在手里捻了捻,笑道:“匀、滑、韧、柔,比手摇的还抢些,看来是必须得带了往遂远去才好。”

    黄致附和了几句,忽然道:“啊……它纺纱的速度提升了几百倍,那么棉、毛、麻料的使用速度岂不是也消耗了几百倍?伯休曾经说过市场规律,供小于求,会导致原料价格上涨,继而引起人们纷纷增加供给。放在骡机上看,骡机多了,棉花、麻、羊毛消耗就大,价格就高,人们逐利,自然要荒废粮食田改种棉花。这是丰年还好,若是像今年一样,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两个县令都大概听了些经济学的课程,顺着一想,的确如此,王县令道:“难怪他去年不肯拿这个什么骡机出来用,一定要说必得先有足够的粮食,才能考虑这个。原来是应在这里了。”

    吴书生则说:“可能还不仅仅是原料的问题——此事以后咱们再详说罢,李先生不在,咱们三人恐怕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反而想歪了。今日只看风气,不论其他。”

    黄致点头称是,三人绕着工厂转了两圈,等到工人们吃饭了,看着他们男的走一个门,女的走一个门,分别从东西两条道离开厂房去食堂排队,着实没有混在一起调笑的事。

    最后一个出门的是何药娘,她将女子这边的车间门窗都锁上,又往男子那边转了一圈,这才能去吃饭。骡机上用到了大量铸铁甚至镀层铁的部件,容易招致宵小觊觎,荒山又没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何药娘对车间的安全性格外重视。

    她再三确认过后,这才转到女子那一侧的西门。抬眼瞅见三个客人和自家老父亲还在中间瞎站着不知道在说什么,何药娘便慢吞吞地转过来,贴着她爹站了,道:“三位老爷,爹,你们说完了么?再不去食堂,饭菜该凉了。”

    王县令忙道:“老丈先去,我们等一等伯休——就是你们老爷。今日算是大开眼界了,还得和伯休商量如何买这个骡机,怕是去不成你们食堂喽。”

    何工是个直率人,闻言,并不做勉强邀请的事儿,便拉着女儿一起告辞了。

    吴书生悄悄地扯扯王县令:“这里既然没有别人,我们留着倒不好。万一这个骡机出点事儿,岂不是咱们仨里外不是人?李先生固然不会觉得是咱们的错,难保其他人怎么想,正是‘瓜田不提鞋,李下不摘帽’的意思。且既然县学里的老学究——我是说教谕们指着工厂骂败坏风气,定然是指的方方面面,不独只有车间一处。女工们既然在荒山吃饭,那她们吃饭的地方,咱们去看看也是应当啊!”

    黄致也道:“我也有此意。每听闻得说伯休是个亘古未有的好人,我心里不服气。我家长工、奴仆,月例银子也有百来个钱,一年也给的几身衣服,一天也吃的好菜好饭,也没有打打骂骂,我和阿徐每月也施粥送家用给贫老,怎么我就不如他了呢?他那园子里的事我原知道,不知道这里又是怎样的情形。”

    黄致的话当然只是玩笑话,顺着吴书生的话往下说笑而已。王县令也就只当个笑话听,不过吴书生说的“瓜田李下”,他听了进去,于是笑道:“那就走,我也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