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一章 工厂为什么还是有点小问题(第1/2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五娘倒是没想到李咎会问这件事。不过她倒也不怵,就这么二十来个人,她又是当仁不让的大师姐,对各人的情形心里有着数呢:“带上我一起,有六个女子,最小的九岁,最大的是高姐,二十一了。其他人都是十三四、十七八的,相差不远。”

    李咎又问道:“她们怎么来的,都和你一样,是被家里打狠了出来的么?有没有家里人愿意让她们挣钱,所以来的?”

    刘五娘仔细想了一想,挨个盘点了一遍,摇头道:“没有这样的。高姐是死了丈夫,为了赡养公婆才卖身出来,不想被人中人骗了,侥幸被咱们家王先生救下的。最小的蓉蓉——名儿还是老爷您给起的呢,原是家里不要了,扔到外面被乞丐捡走的。年前因为照顾她的乞丐病没了,她才落在咱们家,因为有天分,所以被我带着的。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情形,丈夫或者未婚夫去世啦……父母去世啦……家里养不起只好卖掉啦,就是这样了。”

    李咎心里免不了有些失望,轻轻叹了一声,道:“这样啊……这样的人终究不是大多数。大多女子还是会在父母膝下长大,嫁人生子,安享晚年。你说,如果老爷想把木子衣铺再开大一点,想招些女子到这边的屋子里来做工,会有人主动来吗?”

    “就像咱们园子里一样吗?那多的是人拖家带口的就来了。别说是女子,就是女子的兄弟姐妹,都是愿意的。您看外面那些人,一半儿是来求医问药的,还有一半儿是指望您把他们收下的。”

    “不,不是这样,就是每天来打打短工,但是必须聚在一起。实不相瞒,这一片地方,我想做个纺织的厂子。纺纱机和织布机都是老爷我家传的,比现在的省人力,织布纺线又快又好。这样的机械要靠水力甚至其他动力来推动,这就决定了它们只能集中放在厂房里。如此,女工就必须到纺织的场所来上工。但是我并不想像李园对你们这样,再将这些女工和她们全家都收留着。我养不起那么多不事生产的人,也没有那么多地供人耕种,而孤苦如你们的人,毕竟是少数,跟不上将来的要求。”

    刘五娘道:“我觉得很难啊。大凡没有穷困到要卖儿卖女的,谁肯让姑娘出来抛头露面了。说不定还要引起些流言蜚语。就是现在,外面也没少传出关于老爷的谣言——老爷应是知道的?若是像老爷想的这样,集中许多女子每天定点儿来上工,说不定要被传成不堪的地方了。”

    的确外头每每有谣言说李咎好色云云,家里养的大小一堆丫头伶人全是通房等等,因为没人敢在李咎跟前说,李咎也只好装作不知道。

    刘五娘说的这些正是李咎不敢妄动的原因之一,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世道如此,女子不到走投无路时,很难鼓起勇气自己做一份产业。这时代女子除了纺纱织布,或者随父母夫君一起务农放牧,剩下的求生之道多是三姑六婆之类,或是走街串巷地卖花、梳头、浆洗等等,这些求生的手段很多都是家传的手艺,又或是后院的服务行业——放在现代社会就是第三产业,很少有进入第二产业的女眷。恰好李咎接下来想做的都是第二产业,不打破这个观念上的藩篱,总觉得处处受掣肘。

    李咎继续摇头,将手一背,往西边院墙继续转过去:“可知老爷我选的这条路,是任重道远哪。五娘,还有幺娘,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女教习,多多教教孩子们。尤其是姑娘们,她们不能来学堂,五娘就借着行医的机会去各家各户,潜移默化。老爷需要人,需要像你一样会认字儿,会干活,会为了自己去拼命奋斗的人,多给老爷带些学生。”

    李咎对布帛贬值后的小农经济家庭的出路规划是将手工纺织的人集中到工厂里来,让她们从以布帛换取物资的经济体系里进入到货币经济体系里,如此不但可以防止家庭作坊经济崩溃,还能提高她们的家庭收入。

    想办成这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