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霸王(第2/3页)  这个三国全是妖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些古怪:这小子虽也算苦练,但吃得更多,又尤爱肉食,怕是要成长为那种“腰大十围,膀阔三停”的恐怖巨汉。

    ……

    回家路上,听王俨讲述前因后果,杨信恍然大悟。

    杨赐不是辞官,而是升官。

    而且,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升官,是一步登天的那种。

    ——帝师!

    今年年初,汉桓帝终年三十六岁。

    他在世时,宫女多达五六千人,却未能留下一个子嗣,只能让河间国的解渎亭侯刘宏继位。

    而这位刘宏,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汉灵帝。

    天子年幼,需要学习儒术,于是下诏给太傅胡广及三公,要求他们选精通《欧阳尚书》、《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

    三公举荐了三人,都是天下硕儒,分别为宗室刘宽,汝南张济,还有就是杨赐了。

    也难怪王俨会一脸的与有荣焉。

    ……

    堂内,端坐着一名年迈长者,虽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举一动温雅如玉,气质不俗。

    “爷爷。”杨信规矩行礼。

    他打量对方一眼,心中恍然:这么看来,我这张脸和彦祖无关,纯粹是家族遗传……只是可惜,所谓有得必有失,和重生前相较,重生后的颜值,却是断崖式下滑了。

    杨赐瞥了他一眼,一言不发,反倒端起茶碗,慢条斯理地喝茶。

    杨信双手垂下,眼观鼻鼻观心,一幅乖宝宝模样。

    良久,杨赐微微点头,面露满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家这长孙被羌人掳走,多经磨难,不止身体健壮不少,心性看来也大有长进。

    “我听闻,你归来后,每日跑步、跳远、投石,甚至做了一座木人桩,苦练击剑。”杨赐又喝了口茶,“子正想让你学习杨氏家学,你却言‘志不在此’。那我想问问你,你志在何处?”

    子正,是王俨的字。

    “孙儿的志向,”杨信神情恭顺,但刚一开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这一番话,口气极大,掷地有声。

    房间陷入安静。

    不止杨赐,就是王俨闻言,也是表情一僵。

    杨信则神态自若。

    他是故意为之。

    弘农杨氏世代习儒,是经书传家的儒学望族,杨信想要弃文从武,在族人看来,绝对是离经叛道之举。

    因而,为了说服家长,他早早做足了准备,要先声夺人。

    “天下承平日久,哪有什么大厦将倾?”杨赐皱了皱眉,觉得这孙子,嗯,这孙儿口气太大,有点危言耸听。

    “天下看似安宁,实则危若累卵。”杨信早有准备,口若悬河道,“北方,檀石槐一统鲜卑,大势已成,年年犯边;西面,西羌屡叛,抄掠三辅;南方,诸蛮难治,兵燹不止;东边,夫余那弹丸小国,竟也敢侵我疆域,虽被击退,野心犹在。这天下,何曾有过一日安宁?”

    杨赐沉默,久久无言。

    他没法反驳,因为杨信所说都是事实。

    ……

    别说杨赐了,杨信自己查阅时事时,也是吓了一跳。

    放眼大汉十三州,东南西北竟无一处安宁,再算上那即将崛起的太平道,这大汉真可谓内忧外患了。

    末世气象,不外如是。

    “爷爷,朝廷不缺儒生,缺的是将帅。”杨信声音铿锵,朗声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杨赐重复一遍,良久,喟叹一声,点了点头,“子正,将那个拿出来吧……”

    “那个?”杨信正说得有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