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1章 天涯节序匆匆(第1/2页)  大宋私生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杨逸站在船头,没头没尾地高呤了几句,江风吹来,两袖飘飘,着实人间风流人物。

    汴河上桨撸声声,舟楫往来不断,两岸烟柳依稀,风景如画。回头望望,巍峨的东厩已经淹没在烟柳间。

    清娘闻声走出船舱来,她一袭春衫,罗裙漫飘散,恰似凌波仙子,为这动人的春光添上了最鲜活的一笔。

    “杨大哥是想念江南了吗?”

    “清娘说呢?”

    “我猜一定是想的,时间过得好快,算来咱们都两三年没回江南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这早春二月,正是江南最美丽的季节,我也想念江南了呢。”

    清娘脸上带着向往的神情,她曾两次到江南,杨逸曾陪着她四处游赏江南的春光,那些美好的时光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如何也不能忘。

    杨逸含笑说道:“清娘,杨大哥这次出京巡察地方,行程上没有特别的安排,就是随意的走走看看,时间也没有什么限制,这回呀,杨逸哥不但要带你重游江南,还要带你走遍各地的锦绣河山,你那《清娘流浪记》又可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清娘听了也难掩欣然之色,远行虽然辛苦点,但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白若不是漫游一生,杜甫若不是半世流世,何来大唐那些最壮丽的诗篇!

    其实清娘明白,最美的诗篇不是她带着小艾在东京各处寻寻觅觅就能寻到的,最美的诗篇都在那壮丽的河山之间。你不去走走,不去看看,就很难写出同样壮丽的诗篇来。

    杨逸也相信,多带清娘出去走走,开阔她的视野,将来即便没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声声慢》,她笔下也会有更多空灵悠远的诗词问世。

    这次他出京。当然私下会有一些安排,但官面上确实没定下什么行程和时间,大宋改革六七年了,各项政策在地方上落实得如何?改革给百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何调整?这肯定不是窝在东京听地方的报告就能定论的。

    这几年朝廷总会派出高官到地方巡察,而杨逸作为很多政策的制订者,却一直没有到地方实际察看过。这可不行。

    所以厩的扩建工程一完工,他便立即上表出京巡察。

    如今已是文昌五年春,厩的扩建工程整整花去了十六个月时间,这还是在杨逸全面实行多劳多得之策后,才提前半年完工的。这一年多时间,杨逸一直呆在厩,颇为休闲。此次出京也算是静极思动吧。

    船舱里,阿黛拉正在烧水泡茶,杨逸和清娘回舱之时,炉上水刚好烧开。

    阿黛拉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微笑,用竹夹从茶罐中取出茶远,深得茶叶真味,受到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的称赞,一时名声大振,饮绿茶已隐然成为一种时尚。

    西印度洋贸易商社因为最先探索这个领域,在烤茶方面占着技术优势,光是茶叶一项,就赚足了银子,商社股东对杨逸的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今他但凡有什么主意,商社股东都不打折扣地去执行。

    船行至雍丘县时,杨逸停船靠岸,准备上岸看看。他这次出京随行人员很多,连同护卫一起,共有两百多人,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跟在杨逸身边,这些人大多走陆路,象一张大网一般,向沿途的州县撒开,为杨逸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

    目前杨逸身边除了萧忆外,就带十个护卫,而且还是穿着便装,杨逸认为,要想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就不能让地方官提前知道自己的行止,除非必要,否则这一路他都将采用“微服私访”的形式进行。

    雍丘县因有汴河穿过,水路交通便利,是西印度洋贸易商社重点推广棉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