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7章 桑蚕业的新时代(第2/3页)  大宋私生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新深翻土层,再行播种了。

    播种的第二年,因为桑苗太小,养不了多少蚕的,又要等到第三年,桑叶产量才能跟得上。我听说润州那边有人秒叶呢?”

    “秒叶?”这个词让杨逸很费解。

    许二如算家珍一般向杨逸娓娓说道:“妙叶就是买卖桑叶,润州那边都这么叫,一般是因为养蚕丰欠不定,在蚕普遍养得好的年份,许多人家因缺叶不得不把蚕倒掉,有条件的人家便租别家的桑园,那边的人便将这个叫做秒叶;

    有些则是因为今年挖掉老根后,第二年新播的桑苗太小不产叶,便也只得向别家秒叶,只是租别家的桑田来养蚕,这成本大些,养起蚕来获利不多。”

    杨逸停下手,颇为好奇地问道:“你们都是撒种的吗?不是可以插枝种植吗?”

    “插枝?这个倒是听说过,只是我们这里没人用过这方法。”

    杨逸听了不由得笑了,对于百姓来说,农桑关系到他们的命,没有见到成效之前,你让他尝试新的栽培方式,他们心里没底,多数人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桑树和桑葚在古人的诗中很常见,比如这一首描写桑葚的:

    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

    诗写得很清新,但这不是主要的,就杨逸在世见到的那些用来养蚕的桑树,基本都是不长花不长果的,这很可能是因为后世的桑树大都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吧。

    若是这个推断成立,那也就是说,古人大多是采用有性繁殖、也就是播种桑果的方法来种桑的。

    现在许二的说法也印记了这一点。

    杨逸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不由得心中一动,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开玩笑,一个陌生人。向人家推广种桑的技术,鬼才信你。说了人家只会呵呵两下。

    杨逸帮着砍了将近半个时辰的桑枝,让许二郎一家三口很是过意不去,虽然杨逸衣着很普通,但只看那些点心和他手上的宝刀,便知道是富贵人家出来的了,一个富家公子来帮着干农活,偏偏还劝不住,怎么不教他们心中难安。

    不久之后,许二的父亲赶着牛车来拉桑枝。这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瘦老头,一条腿有些瘸,行走不甚方便,这大概也是他没有下地来砍桑枝的原因。

    杨逸和他打过招呼之后,便去帮着将那成捆的桑枝装上车去,许老头劝不住,免不了又对许二好一通埋怨,说他怠慢了客人。

    在黄昏的夕阳中,杨逸赶着马车。跟着许老头的牛车来到他家。

    这是一个小村子,十来户人家散布在一道矮坡上,村头村尾有很多竹子,郁郁葱葱的;

    坡下还有一个二三十亩的大池塘。碧波荡漾,一群肥鹅正从池塘里游上岸来,拍打了几下翅膀。一边嘎嘎地叫着,一边迈着雄赳赳。气昂昂的鹅步,向许二郎家走来;

    这一派田园风光。看着杨逸和清娘都很喜悦,让杨逸想不到的是,村子虽小,但房屋都是整齐明亮的砖瓦房,所见到的村民穿着也都很整洁,丝毫没有他想象中的邋遢,或破破烂烂,这样一个村子,在大宋绝对称得上是小康村了。

    许二家的房子是村里最好的,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两间厢房,都是砖瓦结构的,中间围着一个大院子,院子前面却没有砌起高墙,只用竹子插成半人高的篱笆墙,篱笆墙上攀满了牵牛藤,平添了几分野趣。

    正屋后面还有几间低矮的茅屋,那些肥鹅自个往那茅屋走去的,显然茅屋是许家圈养禽畜用的。

    桑枝拉到门前还没来得及卸下,许老头儿就吩咐许二去抓了一只肥鹅来杀,以此款待客人。

    许二的母亲也是五十上下,庄户人家没有太多规矩,也出来见过了杨逸俩人,见杨逸俩人来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