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1章 制衡之道(第2/3页)  大宋私生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兵也不行,今天朝堂之上合议的就是从哪里调兵,调多少。

    现在辽东战事基本已经结束,大多数人自然是提议从辽东调兵,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辽东离河西万里迢迢,从辽东调兵只怕来不及,在钱粮上会给朝廷造成数倍的负担;而且辽东之功未尝,又让士卒转战西域,容易让士卒心中怨怼,除非让杨逸率军前去,以他的威望,以及一向推功于部下的作风,将领和士卒才能甘心情愿随他转战;但还能让杨逸领军转战西域吗?杨逸连灭三国,已是不赏之功,再让他去西域,朝中大臣谁能放心?

    眼下的情况和当被太祖之时何其相似,同样是孤儿寡母,同样是臣强主弱,当初仁宗信任狄青,任用狄青为枢密使,臣中大臣纷纷反对,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当堂驳了仁宗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由此可见,朝中大臣忌惮之心是何等强烈,甚至敢拿太祖来说事。

    现在杨逸的情况实在是太象太祖之时了,谁不担心再让杨逸率军征伐西域,会再出现黄袍加身的事情。

    所以,让杨逸继续率部西征,朝中大臣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第二点,辽东十万大军虽然都是精兵强将,但毕竟已在辽东作战数月之久了,这时再万里转战河西,只怕也只是强弩之末了;再者,这支人马多次随杨逸征战,可以说已隐隐都成了杨逸的嫡系,如果一有战事,就指望这支人马的话,同样不利于朝廷制衡,大家都知道,强兵是靠打出来的,现在有战事就让“杨逸这支嫡系”上,其它军队得不到实战锤炼,将来万一有变如何制衡?

    而为政之道,实际上就是制衡之道,什么都必须讲究一个制衡才行。

    就在朝廷争持不下时,职方馆的李大风匆匆将一份西域情报带入了朝堂。

    听说毗伽布的斤退兵,并被敌烈残部灭亡,朝中大臣先是一愣,接着大松一口气;现在西州回鹘灭不灭,被谁灭,可以先不管,关键是西州回鹘这一灭,局势一定会出现转机,河西的困局很可能因此得解。

    然而,当听到李大风闪烁其词地说杨逸两万大军追击完颜娄室到阿尔泰山,然后顺势攻下北庭、西州、焉耆、龟兹;并派杨志成功收回瓜、沙二州,兵逼黄头回鹘之后,所有大臣都为之目瞪口呆,堂皇结舌。

    开什么玩笑?

    满朝大臣还在商量从哪里调兵前往西域呢,杨逸已经横穿漠北,摧枯拉朽一般攻下了大半个西域,谁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天方夜谈?

    不,这一定是天方夜谈。

    李大风对珠帘后的刘太后一拜,正想趁满朝大臣发愣的机会悄悄退出,他脚跟才碰到大殿的门槛,静悄悄的文德殿里突然响起一个炸雷一般的怒吼:“太后,职方馆每年花费国库数十万缗银钱,竟敢在大殿之中谎报军情,太后,请立即将这妖言惑众的歼妄之徒拖出午门问斩,以儆效尤。””

    这一声怒吼声如洪钟,吓得李大风一个哆嗦,他以前只是个小小的江湖人物,如今马汉卿随杨逸出征,京中暂由他提当跑腿传信的活计;这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他还是第一次来,本就紧张得要命,再被突然这一吓,几乎没被吓瘫痪。

    扑嗵一声,杀人不眨眼的李大风同志脚一软,跪倒在门槛边,大宋不杀士大夫,可他李大风不是士大夫啊,可不在不杀之列;他吓得汗流浃背,跟本没顾得上那一声是谁吼的,便跪在地上大声求饶道:“太后饶命啊,这是职方馆刚刚传回的消息,若非千真万确,小臣岂敢前秉报,小臣冤枉啊,太后饶命啊!太后饶命啊………”

    可怜的李大风同志还不算太傻,知道此时说多错多,只是强调消息是真实的,可信的,然后一个劲地磕头求饶;至于杨逸两万大军是怎么出现在西域的,又是怎么以迅雷不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