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的全面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永恒的公理。英国海军在其本土沿大西洋沿岸架设了高频无线电定位网,可以准确截获德国潜艇之间以及潜艇与基地间的通讯联络,并精确确定发电报的海域,然后用空军对指定海域的潜艇进行迅速地打击。盟国的反潜力量都特别加装着一种大功率探照灯,即使是暗夜也能在2000码距离或者水深30米左右发现潜艇。更要命的是盟国的反潜船舰和反潜飞机都装备着先进的海空搜索雷达,这种雷达让潜艇无从遁形。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没有找到任何的破解方法。
面对盟军反潜力量数量、质量上的巨大优势,邓尼茨多次向希特勒请求,在提高潜艇科技含量以前,必须终止这种无意义的自杀式的攻击,并数次下令终止大西洋海战。但希特勒要求潜艇战必须继续,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牵制盟军的大量兵力”,使之不能腾出手来轰zhà德国的城市和实施两栖登陆。所以一些朋友提到的德国潜艇战惊人的代价75%的阵亡率,包括邓尼茨自己的儿子在内的两万八千名德国潜艇官兵命丧大洋,约五千人被俘虏。潜艇乘员这么高的伤亡率,却大都出现在大西洋之战的中后期。考虑到为了对付潜艇战,盟国方面投入了三千艘舰船,二千七百架飞机及十七艘飞艇,四百艘扫雷艇,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大西洋海战使盟国丧失了二千六百零三艘商船,一百七十五艘军用船舰,以及七万名海军官兵的生命。所以德国潜艇官兵的牺牲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第三帝国灭亡的时间。而且这么高的伤亡率并不能归咎于邓尼茨的指挥失误,此非战之罪!
第四,第三帝国的国家元首。1945年,希特勒在自杀前将邓尼茨任命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样的决定仅从邓尼茨在三帝国的地位来看,委实叫人匪夷所思。虽然其中有着许多的原因,譬如戈林、希姆莱等接班人的背叛。但是希特勒从这么多将帅里选中邓尼茨是颇有一番深意的。他知道,邓尼茨,一个非纳粹党的职业军人在美英等国心目中有着极重的份量,期望邓尼茨能够在非常艰难的局面下,利用他的影响和英美等盟国单独媾和,一起来对付俄共,从而达到保留德国的目的。当然希特勒的想法有点不切实际,但这已是他能为他所魂牵梦绕的帝国所能做的最后一点努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至少在希特勒看来)其他的德国元帅和名将难堪大任,惟有邓尼茨的领导能力和国际威望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希望。
(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原因
更新时间2006-9-20 10:02:00 字数:17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史研究者一般在谈到德国陆军的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布劳希奇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他开了纵容希特勒干预军事指挥的先河。从某种意义上讲,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败亡。
在基辅会战以前,德国的陆军总司令部实际上已经被下降到一个普通的执行机关。哈尔德曾经与布劳希奇元帅商议,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进行“不能容许的干涉”,哈尔德建议他本人与布劳希奇一起辞职。但是布劳希奇不同意,布劳希奇认为这样做“并不实际,而且于事无补”。这一事件成为了人们认为布劳希奇不敢反抗希特勒的主要佐证。我个人则认为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vonBrauchitsch)是德国陆军中一位很有才华的战略家殛指挥官,他曾被他前任弗立契将军赞誉为“最好的马”。他并非如某些学者所想象的那样地不敢反抗希特勒,而是多次就一些重大问题和希特勒面对面地争论。布劳希奇是精通官场权术的人,他很有教养,不会去赤luǒluǒ地直接顶撞希特勒,而是很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