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5 章(第4/4页)  彭氏军史评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等军事思想,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

    ====================================================================

    〓★〓关于春秋时期没有选入的军事家和名将的特别说明:

    ■司马穰苴:见《史记.列传四》,齐国皇室的苗裔也,他著有《司马穰苴兵法》一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司马穰苴治军非常地严,曾斩失期的监军庄贾和齐景公使者的随从以立威。

    司马穰苴率先主张“穷寇勿追”,提出了“围三缺一”的战术,但司马穰苴只有一次大规模指挥作战,打败晋国的战斗经历,随后便被齐景公撤职,郁闷而终了,限于名额,所以忍痛放弃司马穰苴的入选。

    ■管仲:管仲是一个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在军事上也着有训练、组建军队等等一些举措。但是管仲毕竟拜的是相,说明他是文官而非武将。而且他采取的“尊王襄夷”主要是政治上的策略,发展经济,增强齐国的国力是他的主要业绩。

    ■魏绛:春秋中期晋国大夫,名将。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帅斩行票”等等内容,但详细情况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厉害到什么程度。

    ■曹刿:可以算作一个军事理论家,他提出了“敌竭而攻,敌乱宜追”的军事思想,但是同时期的军事理论家孙武足可以盖过他的光芒。

    ■栾武子:春秋中期晋国的大夫,名将。晋楚之战时他是在失败者一方,根据记载,他的表现好于晋国的统帅荀林父。此后他在几次对外战争中改善了形象,但限于名额和他不太完美的结局让他没有入选。

    ■荀林父: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与楚进行(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失败是他不能入选的重要原因。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他是越王勾践反败为胜的关键人物,范蠡参赞军机,却没有执掌过兵权,更应该被算作一个政治家和谋士。

    ■赵襄子:擅长于防守,他大破智伯瑶,是三家分晋的主角。但是赵襄子能击败智伯瑶并非他足智多谋(计谋均出自一个叫张孟谈的谋士),再加上智伯瑶狂妄之至,口无遮拦,自掘了坟墓。

    ■尹子玉:翻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