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节 城前(下)(第2/3页)  伐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英觉得此战的胜算不足一成,也就是比必败无疑的主动退兵强一点。

    就算李来亨的权威有问题,但明军只要不败就是赢了,而清军需要把明军打跑才能得救,李国英嘴上说得轻松,但他知道明军的胜算其实要高很多。

    默默地在川陕总督身边站了一会儿,高明瞻突然小声地问道:“总督大人,那个邓名呢?”

    越是回味李国英对刘文秀和李来亨的分析,高明瞻就越是心悦诚服。他在李国英身边多年,常常听到川陕总督对敌人将领做出这种一针见血的分析。但邓名却是个例外,李国英很少对邓名做出评论。以前或许还可以说是对此人不太了解,所以无法揣测;但随着邓名名震天下,他的事迹家喻户晓,李国英对川西的关心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可打了这么多场仗,收集了这么久的资料,李国英对邓名的评价反倒变得更少了——在邓明击败谭弘、谭诣后,李国英根据掌握的少量情报,曾经对邓名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推测和分析,但这一年来却是连只言片语都没有。

    高明瞻的问题让李国英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他依旧看着城前的战斗,但明显开始走神,思绪离开了他所在的重庆。

    半响之后,李国英轻轻反问道:“以你所见,川军和夔东军相比,孰优孰劣?”

    “啊?”高明瞻大吃一惊,脱口而出:“这能比么?”

    即使是川军的辅兵,也是神采奕奕,行军时队伍齐整,如果披上盔甲绝对是一流的精锐战兵。而川军的披甲兵,别的不说,军阵的齐整程度就是李国英手下的精锐也望尘莫及。凡是见识过川军墙骑兵气势的重庆军,哪怕是张勇、王进宝、王明德这样的勇将也都腿肚子哆嗦,能够硬到底的人除了李国英恐怕也就剩赵良栋一个了。

    夔东军虽然也算不错,但军容并没有远远超出其他军队。

    “你说得不错,两个军队根本不能比。”李国英赞同道。

    李国英治军多年,自认为颇有手腕,对手下将士恩威并施,他的嫡系对他又敬又怕,而旁系将领如赵良栋这种猛将,李国英也有驾驭他们的能力。就比如这次的重庆决战吧,李国英心志坚定,能够力排众议做出战略决定;他也能通过种种权谋,把全军带到他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还能让大家最后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指挥。

    这里面需要一系列的欺骗、分化、拉拢,尤其关键的是要有一批绝对可信的嫡系——如果没有高明瞻、王明德这些心腹,李国英就是手段通天也别想把事情办成。

    但从情报里看,邓名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据说他言而有信,对部下坦诚相见。最让李国英费解的是,邓名似乎没有一批绝对忠诚的嫡系骨干。邓名手下的五大将不必提,没有一个是他自己培养出来的,川西其余的高官也都是各个军阀的子弟,这些人李国英自问是绝对不会当做嫡系使用的。

    “邓名把他自己隐藏得很好。”李国英在心里对自己说道。他认为所有有关邓名的情报都是假象,如果邓名真是一个如大家所传说的人,那么他绝对不会拥有一支强军。既然事实与李国英的认知相违,那李国英只能认为邓名深不可测,把他的真正面目完全遮盖起来,让清廷这边窥探不到。

    “只有邓名,我完全看不透。”李国英回过神来,淡淡地对高明瞻说了一句,又认真地观察起明军的攻势来。

    ……

    重庆清军在城门外设立了掩护的营帐,党守素发起进攻后,这些营帐的清军显示出一些战斗力,或许是因为清军已经无路可走,所以他们的抵抗要比江边的那些同伴顽强得多。

    不过即使如此,清军的抵抗还是渐渐被明军压制下去。战斗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正西面的清军就濒临瓦解,以致重庆城不得不派军队出城,以防止明军迅速地夺取他们的城外营地,并阻止明军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