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百六十二章 东施(第1/4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朗说着站起来道:“陛下,诸位,稍等。”

    然后离开都堂。

    不一会儿拿来几份存档,递出其中几份,自赵顼手中传阅。

    第一份存档就是关于邛州宽盐案,赵祯慈悲,宽松邛州一千缗钱盐税,结果第二年国家为这个一千缗盐税足足支付一万多缗。第二份存档就是加斛与头子钱,乃是郑朗提议,将两项附加税减去,全国加斛多少肯定是一个谜面了,不过就算加斛三分之一,也不过八百万石粮税,以当地粮价计算不会超过三百万缗,包括头子钱在内,顶多四百万缗,然而第二年朝廷两税立减一千多万。可事实呢,百姓也未必得多少利,两三年后两项附加税的减少,让其他附加税带了进去。加斛与头子钱这一名词消失了,可新的名词又出现。

    这是才发生不久的事。

    不用郑朗解释了,在座的没有一个是小孩子,都是智商过人的大臣,即便赵顼也不差的。

    从朝堂取缔两税也不过是四千多万的收入,但真实施下去,有可能是七千万八千万九千万,说不定前面一取消,后面各地官吏又想出新的名目继续对百姓征税。

    四千几百万能吃消,八千万能吃消么?

    其实没有各个贪官污吏的扣克贪墨,想取缔两税也是不可能的,每一州都有地方支出,有的能上台面,有的不能上台面,一旦取缔了两税,特别是那些贫困州县,将会引发政治崩溃。

    早晚能取消,但在宋朝现在这种工商业仍处在原始资本萌芽状态,生产力仍然不高的情况下。取消两税是不可能实现的。

    赵顼看完后。道:“郑公。朕的好心情没有了。”

    “陛下,臣只是实话实说。也不是没有办法缓解贫困百姓的压力。自改革以来,朝堂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认为激进,有人认为保守。特别是义利之争。反对者声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利乃义的对立面,故君子不言利。又说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又说仁义而己,何必言利。支持者说易云利者义之和,故义固所为利也,不在此列天下之财,不可以?”

    这一点,大家深有体会,当时韩琦不会想挪用银利监的一些分红,结果悲催无比。那时的韩琦手中权势,可以说远胜过现在的郑朗。正是利益圈太大了,就是那时的韩琦同样碰不得。

    “不提利益,我只对银利监发放贷款的对象,那一户人家不是富贵之家?也多是能偿还起的。可是放在五等以下户身上,就是没有低息,有几人能偿还得起?”

    “以前也有人成功过。”

    “是有人成功过,一是他们乃是名臣,二是时间短暂,偶尔实施,百姓感谢,那怕无力偿还,借也借粮借钱偿还,故得功。若长久实施,百姓还有没有感谢之心,有没有这个偿还动力?正如我所说,士大夫品德还好一点。可是青苗监一旦实施,将是全国性的推广,能不能尽用士大夫主持?主持的与银利监一样,皆是小吏员,他们与地方的小吏有何区别?为了盈利为了分红为了奖励,又挂着官方的名义,会不会强行推广?一旦强行推广,百姓无力偿还,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所以我与长公主殿下推出慈善会后,不作任何经营,前面得到善款,后面立即将它们散出,正为此故耳。”

    “郑公,可下面的高利贷更恶劣。”

    “是,吉甫,我知道,那是私人之间的恶行,那怕一年逼死了一万人,与朝廷并无关系。一旦朝廷实施,后果就要朝廷承担。私人之间能逼死一万人,朝廷逼死一千人,都是承担不起的。其实介甫也说过,我做了回答。以后会管的,但非是象青苗法这样管。我听到许多人向我询问银行监扩股的事,现在不行,一是国家没有钱帛做为本金。二是国家还缺少足够的金属货币做为流动货币。三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