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第1/5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朗又看着旨书。

    旨书文字不算精妙,只讲了朝廷难处,但不希望他前去契丹,中间写了一句,契丹来逼,朕为之旰食,继日难寐,然朕宁失公主,勿令卿赴北境踏险。

    宁肯将自己爱女嫁给契丹人,也不想你去契丹冒一点危险。.

    郑朗忽然看着笔迹,怔忡的发呆。

    是赵祯的亲笔手书。

    朝廷给大臣旨意不一定是皇上写的,有诏书、敕书、制书、圣旨与御批等等。

    御批便是地方大臣写给朝廷的奏折,大事或者迟疑不决的事务,两府会交给皇上,皇上看后,简单一点,会写一个准,或者不准,或者批注一句话,将奏折再发给地方执行。

    大多数事务是在两府决择。包括圣旨或者制书等等,多由大臣代笔,其中又多由知制诰起草诏令。真正由皇帝写诏书的少之又少。

    郑朗叹了一口气,看着东方,抛去皇帝身份不谈,仅赵祯对自己拳拳之心,还能说什么呢?

    想着此次史上的经过。

    后人往往耻之,其实三方来说,契丹人占了最多的便宜,吃的亏最大,契丹真正衰落便从这次敲诈开始。

    西夏机关算尽,却断了卿卿性命,以后宋朝多次攻伐西夏,契丹没有过问,便从此次和谈开始。

    宋朝看似吃亏,却开始迎来最难得的太平时光!

    表现最出彩的便是富弼。

    自己有后世的知识。这些知识甚至来自一些出土文物。能看得更清楚一点。身在局中想看透,有多难?

    富弼表现很勇敢,也更有气节。

    郑朗对富弼的好感远超过韩琦,富弼也喜欢胡说八道,戾气不轻,然而私心很少,从某种意上说,他与蔡襄等君子的德操已经无限接近了范仲淹。特别是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

    但为什么非得要自己?

    以契丹的骄傲自大,有可能几个月前的战事都没有关注,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郑朗也不知道富弼为了吓唬契丹人。才搞出来的事。

    没有想明白,思考一会,写了一封奏折,说了几件事。契丹不用担心,他们此次派使者来,就是想和的,不想和直接开打就是,何必浪费口舌。希望朝中君臣要稳住。

    自己都乱了,怎么谈?

    然后说了阿干城的事,一旦西夏出兵龛谷会有多严重,有可能会入侵,自己做了一些安排。正好种师衡生病,未去环州赴任。希望自己去京城时,将种师留下来,监督战局。等自己再回到泾原路时,让种师衡离开。

    有老种在泾原路,比自己还管用。

    再调葛怀敏一道去京叙职。此次是境外作战,有可能会发生,有可能不会发生,自己做了布置,但未必派上用场,于是没有对葛怀敏说。怕葛怀敏在渭州听闻后插手。反而坏了计划。

    这是好听的说法,郑朗担心自己离开渭州,葛怀敏会坏自己大事,甚至李元昊能提前发起进攻。

    要回大家一起回去。

    郑朗与葛怀敏略有不和,朝堂上也有所闻。但将帅不和的不是泾原路一处,比如许怀德与张亢的矛盾。郑朗没有向朝堂反应。葛怀敏阴着没有说,所以一直没有做调动。

    郑朗知道时间也耽搁不得。

    虽说一个没有向上精神的契丹,对宋朝危害构成不大。甚至若没有西夏之逼,两国交战,契丹未必稳占上风。童贯是输了,不是契丹与宋朝悬殊很大,长途跋涉而来的西军,久战生厌,最强的耶律大石,契丹是哀军是怒军。

    知道,但契丹还有一些人主战的,比如萧惠。

    拖得越久,不是很有利。

    于是再次用最快的快马将奏折送向京城。

    情况一变再变,又将几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