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四十章 武汉重工(第1/2页)  智能工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章  武汉重工

    1946年十二月,寒冷的冬季笼罩着武汉,这座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其实严格来说,武汉作为重工业城市并不能说是“新兴”,不过考虑到规模和技术层次的跨越性发展,用这个词也不为过。

    在清朝末期,武汉就是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武汉经济圈,即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在这一时期的武汉经济圈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地区。

    武汉经济圈在当时全国经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当时中部崛起的历史见证。追溯历史上著名的湘商,都必须把这个事实放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以武汉为龙头的中国中部的发展中来认识湘商的历史地位。

    武汉之所以能在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武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首先,武汉地处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古代与近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凭借汉水、长江之利,可以内进外出、通江达海,成为商业贸易的集散地。明清以来,武汉商业的繁盛主要就是凭藉这一区位优势,而湖湘大地正处在这一地理区位上。

    研究城市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长沙在历史上城市的发展规模早于武汉,只是因为近代才被武汉超越。

    原因很简单,当铁路运输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的交通路线时,长沙的区位优势难以与武汉相提并论。

    其次是资源优势,华中的资源优势在全国非常突出,这里是全国的主要粮食产区,有丰富的铁矿石、煤炭、木材以及有色金属资源。

    这里有着传统的生产加工技术,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加上交通便利,其资源优势较容易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华中直至解革开放以前一直处于中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原因所在。

    武汉城市中心地位形成的第二个因素是武汉近代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先后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机器厂、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缫丝局、湖北纺纱局、湖北制麻局等近代企业,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

    同时,张之洞倡办实业,亦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1897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兴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年产火柴1亿盒,是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较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在武汉的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传统商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并由内贸型的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汉口在19世纪末成为国内最大的米谷集散中心。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1903年已突破1200万两白银,1905年更突破3500万两。

    汉口的间接对外贸易亦然,间接贸易进出口最高数字从1880年的4200万余两发展到1899年的6700余万两,1904年突破1亿两大关。上,加工精度越高,技术含量也是如此,目前最高设为七级。

    而稀有的物资则不是如此计算,比如人参或者灵芝这类名贵药材,即便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也属于五级权限值的范畴。还有其他的某些高档奢侈品,它们都根据价值被归入不同的级别之中。

    普通的工厂和企业,想要兑换五千七级的权限值,恐怕把他们自己卖掉十次都是不够。毕竟下级向上级的兑换,都是三比一的比例,往复几次,谁人受得了?

    胡镇超知道对方的顾虑,笑道:“展堂,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问题。我这套设计,只需要对现有的机床进行一些小小的改造,就可以模仿出四轴的效果。当然,即使是四轴,咱们的电机跟不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