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张,京城展销会(第1/2页)  那一年197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没过几天,姜斌的采访就登上了校报的头版。

    而计算机的文章只挂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果然没有太多的波澜,如石沉大海,丝毫没有声响。

    也许二十年后在,再来看这期校报,头版估摸都不会有人记得,但是计算机的文章一定会震撼大家的。

    不过,回到当下,头版的采访还是给姜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树典型还是很有必要的,经过系领导推荐,校团组织的批准,姜斌光荣的成了团委的成员之一。

    这个收获还是令姜斌很高兴的,之后毕业,无论是工作,还是出国,都会有不错的加分影响,至少对未来是有一些撬动的。

    七月初的时候,清大宣布了新一年的暑假开始。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实在在的也就刚刚上了三个多月的学而已。往返家乡浪费的时间,还不如在学校踏踏实实的学习呢。

    计算机专业除了京城的几个同学,偶尔回家,其他人都不愿意浪费这宝贵的时间,一如既往的在学校埋头苦读。

    姜斌当然也只好随大流,留在了学校。不过,因为没有固定的课程,时间上倒是自由了好多。

    担心父母的牵挂,姜斌早早的给家里去了封信,说明缘由,同时还汇了200块钱回去,别自己过得不错,却苦了家里的亲人。

    1978年的下半年,似乎与上半年截然不同。

    少了许多争争吵吵,整个社会都在趋于务实,领导人们都在忙着出国,在欧洲、rb不断的进行考察。

    报纸上的西方,不再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人民也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反而是电灯、电话、楼房、汽车,提前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深深的震撼了国人。

    自此,国人对于资本主义的厌恶,瞬间又滑向另一个极端,极度的羡慕与崇拜。

    京城的街道上,也是时不时的多了许多外国人,时髦的西式服装,映衬在一群灰蓝深绿的海洋中,是那么显眼与突兀,仿佛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突然碰撞,震的封闭许久的老百姓一时回不过神来。

    七月,一场十八里店的“展销会”吸引了京城人的目光,也撩起了姜斌的兴趣。

    “展销会”这个词得算是“舶来品”。

    它比普通的实际多了“展”的含义,又比普通展览多了“销”的目的。

    简而言之,“展销会”诞生就是为了卖稀罕玩意儿。

    在计划经济年代,各地的物资生产、销售都有统一而严格的调配,不能私自流通。

    有些孩子央求着出差的家长带几块外地的糖果回来,就是为了攒几张稀罕糖纸。

    展销会,就是国家给初期的市场经济稍稍开了一个口子。

    真正吸引姜斌的,还是报纸登的一行字,“不需要凭票供应,顾客自由参观选购,调剂余缺”。

    姜斌掐好了日子,兴冲冲的就出了校园,去参加展销会。

    坐上破旧的老式公交车,朝着京城的东南四环过去。

    哦,不,现在的京城还没有四环,连三环都没有,十八里店还是郊区的郊区。

    不管怎样,姜斌一路上心情大好,就差唱起歌来了,“老子的钱终于派上用场了”。

    车越往南开,上车的人越多,都是往十八里店凑热闹的,不管买不买,见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要不然皇城根的其他老爷么就着“展销会”聊的起劲,就你没见识过,那就太跌份了。

    下了车,姜斌才叫见识了,啥叫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凑热闹果然是中国人的天性。

    梳着辫子的大姑娘、撩着背心露肚脐的大爷,一群一群的擦肩而过,姜斌艰难的找了入口,随着人流往前走。

    好容易挤到了跟前,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