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最重要的事(第1/2页)  那一年197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家的路上,姜斌还在思考毛桃所说的事情。这件事儿,他还挺上心的,因为他记得,80年代初,包括舅舅家在内,沂水河口那边靠着虾米可是富了一批人。如果能够提前抓住这样的时机,成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也未尝不能。

    毛桃所说的虾皮,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海干货,而是淡水虾米晾干的虾皮。这种虾米属于淮河地区的特产,一般生长在淮河各支流入海口处。因为入海口处,海水和淡水交汇,营养物质丰富,所以会有这种虾米生存。它们生存环境不是完全在海水中,所以少了普通虾米的咸腥,更多了一分自然的鲜甜,因此也成为淮阳地区难得能够拿得出手的地方特产。

    记得2000年左右的时候,由于过量的捕捞,导致这种虾米种群数量锐减。政府不得不出台强制性规定,每年仅仅只能捕捞50吨,因此当地的这种特产也变得更加稀有。

    同时,这也导致产量不多,形不成规模,淡水虾皮的市场空间变小,很难在市场寻觅到。

    不过,就现在而言,淮阳地区没有后世遍布两岸的化工厂,沂水的污染相对很少,捕捞手段落后,河口的渔业资源应该还是挺可观的。

    沂水河口离着大概有十四五里地,小时候跟随老娘回姥姥家,倒是去过几次。但从未注意过这方面的事情,自己脑子还真理不清这里面的弯弯绕。只能回家问一下这方面的”专家“,在沂水生活了18年的老娘。

    老娘王芳倒是早已经回来,哄好妹妹们睡觉,此时正在煤油灯下穿线缝补衣服,姜斌赶忙上前帮忙。老娘虽然刚到四十,但是多年辛苦劳作,眼睛早不似年轻时候清亮,特别是晚上更是模糊。

    只见姜斌右手拿线,把线头在嘴边一放,用舌头轻轻一舔,呲毛的线头瞬间拧成一股。然后,左手拿针靠近煤油灯,趁着灯光照过灯孔,轻轻松松就把线头穿好。

    老娘瞧着姜斌这股顺溜劲儿,一阵高兴,倒是不停地直夸他这少年人眼活手巧,不是上年纪的人可比的。

    就这样,老娘一边缝补着衣服,一边与姜斌闲聊着家常理短。

    关于虾皮的事情,正好让老娘给叨咕叨咕,她对其中肯定是门儿清的。

    果然,老娘给了不少有用的信息。沂水河口的虾皮,要说是整三斤两斤尝尝鲜,那是很好说的,但要是说大量采购,那可不好整。

    近些年,沂水河口虾米产量倒是很高,品质也好,也能卖上价。但是价钱再高,社员挣得是工分,没多大关系。对他们来说,捕捞工作比农活累多了,平时还得花功夫修补虾网,事累活多却挣不了几个工分,因此大家的积极性普遍偏低。这几年的产量也仅仅够应付上面的采购任务,最多留点自用,再多可就没了。

    更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单位出面,没有介绍信,可没人卖你东西。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如今还不是那个,有钱就是万能的社会。

    姜斌一阵郁闷,唉声叹气的,只能洗洗睡了。

    躺在床上,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任谁有个好门道却没法实现,都是有些气恼,还是老老实实的准备高考的事情吧。

    77年的高考,是唯一的冬季高考,除此之外,还有些其他的不同。77年苏省的高考一共考四门,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英语属于附加科目,如果你不考英语专业的话,可以选择不考。

    题目相比于现在肯定简单不少,但是竞争还是非常的激烈,因为你想想积攒了10年的人才都在一瞬间爆发的能量。

    虽然后世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姜斌锻炼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如果报考英语的话,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他依然坚定的选择了理科,那可是沂水中学的强项,也是他一直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