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第3/4页)  大辽青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行。”

    “是,统军。”李迢毕恭毕敬的答应一声。

    黄浩放下手中的材料,语气变得沉重:“今天,在这里我想谈谈义军失败的原因。这个话题很沉重,但回避不是办法。我们必须总结经验。父皇临死前,在泰山书院也总结了一下,可是他只说对了一部分。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也总结了一下。义军之所以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急转直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败亡,原因有三个……”

    黄浩站了起来,他走到大帐的中央,沉呤的片刻,在心中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继续往下说道:

    “首先,我们以前搞的是“流寇主义”,无后方作战,没有重视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如果义军当年起兵时,能够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那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动。兵法云: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有了可以依靠的根据地,有了根据地老百姓的支持,义军才会有可以依靠的物质基础,才可能无后顾之忧的作战。只可惜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呀!这样如何可能打胜仗?这冤句是我们的老家,连这里的老百姓也躲着我们,这说明我们义军在自己的家乡都不得民心啊!更何况其它地方。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这一点看,我父亲输的不冤。”

    黄浩顿了顿,给所有人一些思考的时间,见大家若有所思,这才继续说道:“其次,义军没有乘胜追击,错失战机,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义军第一次攻占长安时,就停止了对唐朝廷的军事追击,拿下了长安这个京城,就自以为取得天下啦。哼哼,大家为了蝇头小利争执不休,只想享受胜利的果实。逃到四川成都的唐皇这才有了得以喘息的机会,纠结各地的势力反扑,比如说让我们吃了大亏的李克用的沙陀族,战斗力极其强悍,从而使义军在庞大的反动势力反扑下,最终失败了。亦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惜父皇学了楚霸王,身边也没有一个人提醒。你们说说看,我们不失败,天理不容!”

    黄浩的这一番话,说的那些黄氏族人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缺乏人才,义军中缺乏战略思维的人才。没有人懂得从全局来判断天下的形势,比如说义军最强盛时放弃了江淮经济重地,就是最蠢的败笔!导致义军失去了最大财力支持。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粮食财物通过大运河北上供给北方,义军放弃了江淮,那里的粮食、絹绫源源不断地祜运输到成都,于是唐皇又有了卷土重来的本钱。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廷保全了东南的半壁江山,才有了充足的财力物力的保障,得以平定叛乱。前车之鉴,又重蹈覆辙。实在是不应该呀!”

    “还有就是围攻陈州,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想当然的就扑了上去。陈州刺史世代是陈州的地主,早在咱们义军东撤以前,他就兴筑碉堡,广积粮食,招募士兵,训练士卒,准备和义军决一死战。我们围攻陈州三百多天,发动大小战役数百次,始终没有取胜。由此可见,义军攻长期围陈州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一则伤亡惨重,老而无功;二则唐朝政府利用义军围攻陈州的时候,拼凑大量的部队,准备大反攻。我父皇也用人不当,过分的任人唯亲,这是要不得的……”

    “……第二次进入长安的时候,关键的时刻,驻守同州的朱温叛变投敌,这样一来,长安东北门户被敞开了,形势更加严峻;还有一条就是情报工作不得力。投降义军的凤翔节度使郑眥是一个两面派,他在表面上归顺了义军,暗地里又挖战壕、筑工事,准备伺机反扑,自始至终义军都没有察觉;还有父皇任命的太尉兼中书令尚让在关键时刻投降了时溥。等等这些,只要当时有专门的机构稍微上点心,就可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这都是血的教训啊!今天我讲这些,就是想让大家知道由于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老百姓的支持,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