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根本问题(第2/4页)  大地春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将倾的时代,在这混乱与背叛成风的时代。

    因此,能不能确保忠诚就已不仅仅是首要问题,也成了根本性的问题,尤其是在他们并不打算去和大明王朝及左良玉一起消亡的前提下,这个命题就更加严肃,也更加紧迫。

    那怎么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依靠现有的大明军事体制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为,此时的明军建军模式不仅仅有中低层军官任命实际由将领自决、粮饷拨付一层往下发一层等这些古代军队大多存在的松散控制问题外,还独有以家丁和亲兵为基的一大奇葩现象。

    在明朝晚期,随着家丁制度被政府公开承认,亲兵也逐渐不再是将领身边单纯的亲卫和勤务,而是发展成为了大部分非屯驻官军的核心性军事力量且归将领私有。亲兵的多寡和强弱常常是判断一支军队实力的有效手段,并成为军阀化的温床。

    李平没有研究过明朝这种奇特的亲兵现象形成的原因,但他大概认为这应该是明朝后期军队供应水平极低和对军队松散管理的产物。

    当国家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军队需求而又没有有效控制军队基层的手段时,军队内部的亲疏远近必然会左右供给的分配。于是,各级将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稳控局面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全力保证一小批最放心的力量来掌控局面和应对各类紧急情况。

    什么是最放心的力量?

    如果没有家丁或家丁不足的话,那就只能是亲兵,并且也像家丁一样归自己私有才好。于是,无论大小将领们都开始扩充亲兵力量并将其也变成了自己事实上的私人力量和拳头部队,并随着他们的调动而调动,不受其他将领控制。

    最终,亲兵制与家丁制一样形成顽疾传统。

    于是乎,国家对军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下滑,大将领对小将领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最后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最后,出工不出力、指挥不动、临阵脱逃和叛变等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而李平急于实施军制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这里。

    部队扩编了,规模变大了,哨长们可以没有亲兵,可把总们呢?然后军粮怎么拨付、下级军官们怎么提拔等等一系列的敏感问题都将接踵而来。

    如果仍然按原有明军的模式建军,新提拔的把总们极有可能形成一个个新的独立实体,就如同现今的李平之于左良玉。

    毕竟这些部下们只跟了他们几个月。难道因为他们是现代人就可以霸气外漏而让人会誓死追随么!难道他们有主角光环可以轻易让别人死心塌地么!

    梦可以做,但空中楼阁说倒随时都会倒。

    有些事,他不得不防,还要早防。

    与其让人心在风雨中自己摇摆,不如把人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为它们遮风挡雨,让它们习惯被束缚。

    明军的体制不行,其他朝代的军制又如何呢?宋代倒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尝试,但却把军队的战斗力变成了渣,最后竟以富亡。

    至于外国,因为文化基础的不同,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

    而近代,在长久的内战中,在军事体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除了一支军队外,他也不记得有哪一支军队能够解决下级部队出现整建制反水的问题。

    既然有榜样,为什么不去学习?非要自己闭门造车?更何况这个榜样他还如此的熟悉!

    那么多历史名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还要傻乎乎的认为自己能做到?

    纸上谈兵很容易,但经不起实践检验却终究是一场空。

    所以,李平果断的决定向一切旧有的领军方式告别。

    虽然这个榜样的核心是它的思想,李平抄不了。毕竟它的社会基础还远未形成,理论基础与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