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 鸟铳(第2/3页)  大地春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过每错一步就砍手、削耳甚至砍头来强化鸟铳手的动作准确率。不过这样的方法,李平虽能明白,但却不打算采用,倒不是因为野蛮,而是就这样随便毁掉一个军人的行为实在是把双刃剑!

    人难免都有迷糊的时候,极端苛刻的法子是能带出强军,但也容易让部队完全失去感情,最后成为一群机器。在一个政权稳固的国家,这也许是练军的好法子,但决不适合需要抓军心的乱世。

    战阵之时,越简单的往往越是最好的,问题的关键还得是减少繁琐的步骤和强化训练。

    不过,也不是没有惊喜。

    通过十几次的射击,李平大致判断出这鸟铳的有效射程竟然可以达到一百余米。这样的距离实际上超过了很多杂牌弓箭手的射箭距离了,要想对抗就得用更强更好的弓箭和更精锐的弓手,但对任何强军来说,精锐弓箭手都是不多的,而鸟铳手却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

    那什长还补了一句,如果火药选用杂质更少、面更细的话,射程还会更远。李平一惊,只要能再增加二三十米,这鸟铳可就比弓箭优越太多了,估计这货就是在早期工匠管理严的时候确立了大行于世的地位。

    看来明朝初年,明军在草原上凭借火器把蒙元余部打得东躲西藏并不是史书的夸张,大量的这东西在平坦的大地上进行齐射真没骑兵什么事儿了。也难怪都说,火器是骑兵的终结者。

    至于火药再提纯的事儿就交给宋宝来了。

    不过李平很快又想到了一问题,这么多的装弹步骤意味着长时间的火力准备,要想维持火力持续性,三段击恐怕不行吧?

    果然,那什长说他们以前训练时要求的都是五段击,但从来没用过,他唯一实战中开过的一次火就是一大帮人乱哄哄的向对面远远的打了一轮,那些贼兵只被打倒了几个就被吓跑了,他们自己人反被炸膛的鸟铳伤了十几个。

    不过今天他们用的鸟铳,虽然中间换了好几支,但每支也都发射了二、三发铅弹,有几次还好像火药装多了,但也只是响声更大了一些而已,却并没有发生炸膛的事故,看来质量还真是关键。

    玩了鸟铳,李平又试了试火铳。这东西操作起来更不方便,死重死重的,得好几个人一起才能摆弄,战场机动性就不用说了,甚至都没有瞄准的东西,完全是概率射击。但它的威力却挺大的,不过射程并不远,也就百米之内,这应该是身管短粗导致的弹丸初速不高。

    试完鸟铳与火铳后,李平对鸟铳的信心一下子暴增了起来,本来他一直对它能否替代弓箭是相当的三心二意和没有底气,现在却完全明朗了起来。

    他脑子里已经遐想得满满都是部队火器化和排队枪毙的景象,于是他立即就和宋宝来谈起了鸟铳的生产问题,不过宋宝来却直接给了他一个暴击。

    这几个月,宋宝来可并没有闲着,他对这东西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

    他和李平解释说,这鸟铳看着简单,但工艺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他原来的想像。实际上,现在不少的书中也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只要你不偷工减料,按照工艺的标准与要求来,生产一支合格的鸟铳是极耗时间的。

    一支好的鸟铳生产,其铳管都是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10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宋宝来进行了一些工艺上和生产设备上的改进,但钻好一根铳管也要十天半个月的,而且最大问题是成手工人和原材料严重不足。

    这玩意他只生产了三把,比现在这些铳打得还远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