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惊喜连连(第2/3页)  大地春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说造酒精,那是好东西,可咱有东西造吗?我怎么记得那玩意需要粮食呢?”李平突然想起来这有问题啊。

    宋宝来也撅起了嘴,说:“可不是么!大哥,为这儿我和高蕾都掐了好几回了,我就给了她一点点,让她整点儿救急就行了。”

    然后一脸神秘的又说:“不过,后来我又给她许诺,过些日子给她提供足够的地瓜,才把她彻底稳住了。”

    “地瓜,你哪来的地瓜?”李平感觉心脏有点不太好使了。

    宋宝来还没意识到,只平淡的说:“换的呀!你不把钱啥的都给我了吗,说这玩意没用,看看都能换点啥吗?

    我前天去了趟城外的码头,那有不少大商户们的船,我就想看看能买点啥稀罕可用的东西不,然后就看到有一家船上放着好几麻袋的地瓜。

    这东西好种、产量还大,可不知道为啥襄阳这地方却没有,也不贵。仔细一问,他船上竟然还有不少的薯苗,我就都给买回来了,琢磨着正好就着这薯苗还能种上一季。等收获了,能收不少呢!又能吃,又可以给高蕾做酒精。至于再育苗的事,等这茬稳当了,就可以大量育苗了,后面整个这块的问题就解决了。”

    李平真是无语了,这运气好像不是好的一点半点啊。他知道地瓜在明朝晚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好像一直没有大量的普及,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到清初才普及。要不然,受小冰河影响的明朝没准儿会有喘息之机。

    现在到好,在这儿让他碰上了。有了地瓜并不是说就解决了缺粮的问题,但这种高产的作物将会大大缓解粮食紧缺的现状。

    李平努力使劲的顺了顺气,但还是忍不住,于是双拳紧握狠狠地向空中捶了两下,并情不自禁的大喊了几声,引得远处的几个干活的人连连侧目,宋宝来更是早已目瞪口呆。

    待李平将地瓜的重要性给宋宝来讲了后,宋宝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啧啧称奇,不过却是在那儿慨叹起自己书读得少了。好好把地瓜种好,已经不用李平再去细心嘱咐了。

    接着,两人都心情愉悦地又聊了聊营里其他的勤务事项。诸如制造长矛、鸟铳、更优化的哨子、军号、布鞋、皮靴、军服、盔甲、肥皂、火药、弓箭、长刀、盾牌等等。

    在宋宝来到来之前,李平已让胡忠山负责制造了一批不太成熟的木制和竹制的口哨,同时让铁匠小批的制造了一些矛头和矛杆,让那些妇女们缝制了一部分棉布制的洒鞋,其他的还只是计划,并没有影子。

    宋宝来到来后,李平根据对各项物资的需求程度和现阶段他们具备的生产条件和人手情况,确定了他们争取获得的物资和需要生产的物质目录,并给每一种生产物资都确定了生产的优先级别编号,力争用最优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的物资补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粮食储备与生产是最乐观的。

    军服、鞋子、长矛和大刀的获取与生产也还可以,应该能够满足现有兵力的需求,当然这也与襄阳城内制衣鞋和各类工匠产业的从业人员众多有很大关系。投奔李平的不少城中居民很多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手艺,这也是古代很典型的社会分工特点——城市是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比如傻大个儿刘三的邻居刘小惠就是靠给人制衣生活的。

    但是弓箭、火药、鸟铳和盔甲的生产却很不乐观,原材料紧缺是最主要问题,缺少成熟的工匠也是一个大问题。不多的铁料只能优先生产那些最普通且需料少的普通兵器,至少得保证每人手里有件家伙吧。

    弓的制造同样非常麻烦,材料、工时、好的匠人都严重制约着生产。更要命的是造出来后会用的人还很少,一个合格的弓箭手培养起来可是用年来计算的,而且在目前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李平怎么也不敢放弃,弓箭毕竟在当下仍是他部队主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