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皇陵探秘(五)(第1/2页)  哥就是个兵马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秦子婴元年,秦始皇帝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的一次劫难。据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带兵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下令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

    根据后来的专家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刘邦击败项羽后,定都长安,建立西汉。为了笼络天下人心,于汉高祖十二年,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并着令20户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护。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稳。记载,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了一场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对所记,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新莽末年,赤眉军盗掘秦始皇陵,将发掘出的葬具、铜椁熔化掉,以取铜材。

    魏晋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又悍然盗掘秦陵。

    唐代末年,黄巢攻入关中,秦始皇陵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破坏。黄巢盗秦陵一事历代都有传说,明人都穆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都穆中所记黄巢盗秦陵的事情,在新、旧均不见记载,所以,不少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此种说法尚待专家考证。

    五代时,军阀温涛以筹集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组织盗掘秦始皇陵。

    宋太祖开宝三年,下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

    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当地官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赶来调查,发现盗洞后将洞口用实物封死不留痕迹,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但是这样重大的事情,地方志书上却没有记载,所以可能是现代版本的“牧羊人寻羊烧之”了。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在陕西驻扎的军阀又一次挖掘秦陵。刘镇华是河南军阀,发迹于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七年的北洋政府时期。民国十五年,刘镇华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将杨虎城、李虎臣二部围困于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饿死和战死的军民有好几万人,时称“二虎守长安”。刘镇华盗掘秦陵就发生在其主政陕西期间,并且,被其盗掘的并不仅仅是一座秦陵。

    除刘镇华外,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知情人后来称,孙连仲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装模作样,实际上也是在盗陵。

    “历朝历代对秦始皇帝陵的洗劫破坏大体上就这些,这些只是见诸于历史记载或者民间传说的大事件,如果包括一些蟊贼草寇或者流民小来小往的零星盗掘,实际上还要多的多,可以说不计其数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两千多年时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些个陈年往事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还有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当官者或者著述者往往避尊者讳,不敢把当时发生的真情情况如实描述,本就不易为后人所知的旧事,结果更加扑朔迷离了。还有明清两代的文字狱,动辄抄家灭门株连九族,文人自行刊印的书籍纷纷付之一炬,形同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一样,导致众多文人和著述者噤若寒蝉,讳莫如深,再也不敢秉笔直书,大多通过作品映射或者暗喻,或者移花接木,利用别的朝代暗指本朝史实,如此一来,往往真假莫辨,以讹传讹,结果致使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越来越少,后人想弄清历史真相无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