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二章 鲁王兵败退海上(第1/2页)  忽如一夜风雨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数日前,已在海上漂泊了数月的鲁王朱以海,一个人在想:“咱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平息了内讧,清军怎么说打过来就打过来了呢?

    咱精心部署的钱塘江防线,虽不能说是牢不可破,却也不该一触即溃啊。难道出了叛徒?不该呀,那又是为什么?”

    正想着,张名振推开船门进来了。

    张名振,字侯服,汉族,明朝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今江苏省南京市)。原任台州石浦游击,封富平将军。弘光帝被俘后,招集义师,共图恢复,与张煌言等拥立鲁王监国于绍兴。

    那日晚上,忽闻清军杀来,张名振等忙护卫鲁王朱以海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到了海上。确认安全后,张名振又主动请缨潜回岸上打探消息。

    因此,鲁王朱以海未等他说话,已道:“快说说,到底啥情况?”

    张名振却还是过来行了礼,才道:“啥也不怪,都是钱塘江害了咱。”

    “钱塘江?”鲁王朱以海不自觉地反问了一句,两眼怔怔地看着他。

    张名振点了点头,接着道:“对,因为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深不过马腹,清军才得以分兵两路,一路从杭州六和塔、富阳、严州一线涉水过江;另一路则从鳖子门沿海而进,东西会合后,全线出击。”

    鲁王朱以海“哦”了一声,但听张名振已又道:“钱塘江防线顿时瓦解,咱们的越国公方国安率马兵五百、步兵七千不战而降。

    他这一降,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宋之普、吏部尚书商周祚、兵部尚书邵辅忠、刑部尚书苏壮,先后跟随投降。

    另外,投降的还有依附于方国安的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太仆寺卿姜一洪等,武将有总兵陈学贯等十八人,副将以下不计其数。

    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宫眷、世子退往台州,为便于入海,擅自改道蛟关,被叛将张国柱截获,现已押送杭州。”

    鲁王朱以海登时心如死灰,但想想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强自克制着,道:“难道就没有以死报社稷的忠臣吗?”

    张名振道:“有,大学士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大理寺少卿陈潜夫等先后自杀,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誓死不降。

    占领绍兴后,清军统帅博洛,亲自率部赶往金华,并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随祖大寿投降的原我朝副将大清委任的浙闽总督张存仁也奉命带兵参加攻城。

    纵使如此,清军还是日夜不停地攻了二十几日,才攻破了这座小小的金华城。

    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到火药局,用绳索捆在火药桶上,点燃引线,轰然一声,壮烈成仁。

    清军进入金华,借口‘民不顺命,因屠之’,又炮制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说着,张名振已眼含热泪,鲁王朱以海也跟着唏嘘不已。

    半晌,张名振继续道:“兴国公王之仁,见大势已去,流泪大骂方国安,而后率部分兵员乘船数百艘,携带大批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准备跟唐王所封的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

    不曾想这个黄斌卿竟假意许之,趁出海讨伐叛将张国柱之机,忽炮反攻之仁,尽有其舟。

    王之仁深恶痛绝,把家属九十三人的乘舟凿沉,全部溺海而死,鲁监国颁发的敕印也投进大海,自己留下一条大船。竖立旗帜,鼓吹张盖,直驶吴淞江口。

    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将之送到松江府,吴淞总兵李成栋不敢怠慢,立即转送南京。

    清朝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原指望他能回心转意,以礼相待,婉言劝他剃发投降,不想他竟慷慨陈词,讥骂洪承畴,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下令将之杀害。”

    鲁王朱以海忍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