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四零章 卫觊赴河东(第1/2页)  汉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话回河南尹,自王允入洛阳之后,积极实施辅朝之政,但收效甚微。

    王上公先是收拢洛阳周遭流民,聚万余众于洛都,后向大司马张杨求粮济民,张杨推脱不应,王上公又去书给豫州刺史郭贡,郭贡即派人送来粮草万石以资朝廷。

    不及一月,洛阳粮草又告急,王上公二次去书郭贡,郭贡不答渐变无音讯,王上公只得又向河东太守王邑求粮,王邑上书言只愿资助皇帝与百臣,无力出粮给流民。

    最终王允遣散了流民,又回归最初的等粮接济,经此一波折,洛阳百臣对朝廷渐显失望,纷纷辞仕归乡。

    时杨安殿,刘辩居高台,殿中不复昔日热闹,只剩数十位官员,王允居首列。

    “王卿,今日可有陈奏?”刘辩经历了这一年多的变故,整个人消瘦了一整圈,但神采仍在,依旧期许治理国家。

    “回禀陛下,司隶校尉黄琬昨日请辞,归乡养居,太常……”

    王允罗列了归乡十数人,全是洛阳朝廷的要员。起初的热情已经被现实所磨灭,这些高官宁愿回地方任职,也不愿在洛阳困亡。

    “要走便走,朕不留。”刘辩一脸厌恶的回应。

    王允见状再言:“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无力统辖百官,老臣提议让司空杨彪总领尚书事。”

    “上公也要弃朕而去吗?”刘辩面化大怒,当初王允可是信誓旦旦的说要帮他匡朝宁国。

    “老臣不敢,老臣此生只愿追随陛下。”王允的精力已经耗尽,收拢流民的失误让他再也不敢主政洛阳朝堂。

    “也罢,那就由杨司空总领尚书事,安汉将军可有异议?”刘辩转而问王越。

    “老臣无异议。”王越的心态尤胜刘辩,每日披甲入殿,礼节周全……

    五月末,尚书卫觊出函谷关,入河东郡安邑城。

    六月初,闻喜裴氏族老到访卫府,二者相邀同去了太守府。

    初入府,王邑亲迎庭院。

    “裴公,伯儒,快请入堂,邑已备下茶水。”

    安邑卫氏,闻喜裴氏并称河东两大名望,即使王邑身为太守,也不敢轻易得罪。

    “季国啊!老夫今日叨扰是有要事与你相商。”裴氏族老入席后笑道。

    “裴公有事只需吩咐一声,邑定不敢辞。”王邑月前便收到潼关快马入境的消息,如今卫觊又至,他心中已明白了大概。

    “季国啊,司隶一地恶狼环伺,河东百姓人人惶恐,不知季国可有安民之策?”裴茂现任长安朝廷九卿,裴氏一族自然也想归属雍帝。

    “裴公且放心,河东郡稳如泰山,大司马张杨,大将军韩暹皆为河东屏障,何人敢放肆!”王邑苦心经营河东多年,也不想平白将其送人,至少他要看到长安朝廷的诚意。

    “季国兄想得过于安逸了,韩暹草寇出身,性情乖张,一日不喜便会寇犯河东,届时兄长如何做守?

    张杨此人摇摆不定,三易其主,昔日跪于於夫罗膝下苟活之人岂能挡住袁绍与黑山军?

    今圣主在西,戴甲之士百万,民意臣服,广开仁政,上禀天恩浩荡,下御雍凉二土。且兄长本为汉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何视而不见呢?”卫觊开口陈情,亦伴威胁。

    王邑低头不言,其身旁佐吏出列,此人身高八尺,弯刀眉,鹰隼目,高挺鼻梁,新蓄胡须,声作严厉。

    “如今圣主东西两列,先帝顺位于司隶帝,国贼董卓易主为雍帝,我家明公虽是大汉牧官,但何人又是汉氏大宗呢?”

    “汝是何人?”卫觊抬头看向这不屈儿郎。

    “学生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氏,添为明公帐下曹吏。”

    贾逵,原名贾衢,虽出身望姓,但少时落破,自幼立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