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太学(第1/2页)  汉末纵横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学在雒水南岸,吕煜与王宁从开阳门出城,过了桥,便到太学外了。

    庠序,辟雍。

    环水带桥,远远的高楼便是明堂。

    但吕煜的目光只是定格在近处的太学身上。

    若说近处,这话说得也不太合适。

    因为太学太大了。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

    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东汉末年,太学生虽有减少,但也有近两万人。

    远远望去,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房舍。

    太学有祭酒,也就是后世的校长,祭酒下面是博士祭酒,相当于政教处主任,其下便是五经博士,是各年级不同学科的组长。

    西汉之时,只有五经博士,五名博士分别对应《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一名博士可以传授数百甚至上千名子弟。

    当然,博士虽然是大儒,也善传道授业,但更多的是博士子弟中的佼佼者代为传授知识。

    像是博士亲自教导,那最少也得是记名弟子。

    否则只有在讲座的时候才能得到博士的传道授业解惑。

    当然,随着时间发展,五经博士早就不止五人了。

    到东汉末年,说起来五经博士已经有十六人了。

    《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春秋》,《公羊》二家,分别是严彭祖、颜安乐;《谷梁》一家。

    当然,因为研习谷梁的人大部分转修左传,导致谷梁式微,自然也不能入五经博士了。

    加之《庆氏礼》,排除这两位,十六人刚好剩十四个,也就是十四经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弘农杨氏家传的经典就是《欧阳尚书》,而汝南袁氏家传的经典就是《孟氏易》。

    两家都是四世三公,也正是因为家传的经典是五经。

    这也可以说是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便是吕公明。”

    “我知你已举孝廉,何来太学?”

    “受司徒所托。”

    “王允谄媚董卓,是故才有司徒之位,亏他熟读五经,安有脸面存于世?你虽举孝廉,但入洛求官却依傍此种人,也敢称夫子学生?怕连个好人都不是。”

    “我是好人坏人,与你何干?你尚在太学学经,便敢指点当朝三公?博士弟子尚不敢如此,五经博士堪堪有此德行,莫非你是五经博士?”

    “我自然不是。”

    范平连忙摆手,又觉得有些丢脸。

    复杂的情绪杂糅在一起,也是发起狠来了。

    “先别说其他的事情,今日有我在,这太学你是进不去的。”

    说着范平挺直胸膛,身后几十个人也是向前一步,几十个人,倒是颇有压迫感。

    锵。

    吕煜也不废话,直接将腰剑宝剑拔出。

    “你...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