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1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求订阅)(第1/2页)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把田晴托付给许秋后,魏兴思继续说道:“激子扩散距离的实验结果,如果和许秋你之前的猜想一致的话,就有希望弄一篇大文章啊……让我想想,现在idi的检测。”

    许秋点点头,整体来看魏老师的想法和他基本一致,就是整合多个亮点一起冲击一篇大文章。

    只是许秋不知道魏老师打算投什么期刊,当然这也是因为两个人的视角不同,他是知道新体系效率必破13%的,而魏老师并不知道,所以现在对方没有起高调也很正常。

    在投文章的事情上,魏兴思通常都较为保守,他不想反复修改或是转投。

    韩嘉莹上周n测试厚度的原理是扫描样品的断裂面,直接读出厚度信息,具体实验方法,就是先把样品旋涂在玻璃片上,然后用玻璃刀将基底从中间划开,接着再掰断,最后用sem扫描、拍照。

    当然,这个方法也是有限制的。

    如果采用这个方法,测试一百纳米级别的薄膜,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几纳米的薄膜,难度相对就比较大了,因为基本上达到了sem的分辨率极限,尤其材一一楼的sem还是早期快被淘汰的产品,分辨率就更差了。

    于是,许秋故意涂了两片厚厚的itic和idic“薄膜”,其中,idic属于未雨绸缪,今天虽然用不上,但之后肯定能够用得上。

    根据旋涂是溶液的浓度和转速,许秋初步估计,两者的膜厚应该都超过了100纳米,反正现在又不是在制备器件,只要保证薄膜是均匀的即可。

    sem测试,顺利完成。

    晚上,许秋拿到了最终的拟合结果,itic的激子扩散距离为14.4纳米。

    这个结果比较符合他的预期,属于意料之中的结果。

    根据文献报道,标样p3ht材料的激子扩散距离大约为10纳米左右,itic体系无法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那么其激子扩散距离和传统聚合物给体材料体系相当,也很容易理解。

    周二,许秋继续进行idic体系的激子扩散距离测试,最终拟合结果表明,idic的激子扩散距离是16.8纳米。

    这个就属于意料之外的结果。

    idic和itic,激子扩散距离分别是16.8和14.4纳米,两者之间虽然有所差距,但只相差17%左右,这个差距不足以完全解释,为什么idic体系可以制备大尺寸、厚膜器件,而另一个itic体系不能。

    许秋分析出两种可能:

    其一,之前的推论过程可能有问题,需要重新进行论证;其二,由90个数据点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够,拟合结果的误差较高。

    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数据都是有所波动的,而且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数据异常的点,或者说“奇异点”。

    如果不舍去奇异点的话,最终拟合结果很可能会和实际结果偏差很大,但如果舍去奇异点的话,怎么定义奇异点就是一个问题,主观成分很大。

    换句话说,在数据拟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操作空间,有时候真的是想要什么数据,就能拟合出来什么数据。

    就比如一组数,10、15、20、25、30,平均值是20,假如把10认为是奇异点给舍去了,剩下的四个数据,平均值就变化为了22.5。

    在线性拟合中,这种操作对结果的影响还算比较小,而现在激子扩散距离的拟合是非线性的,如果强行去掉几个不那么“奇异”的“奇异点”,idic体系最终拟合出来的16.8纳米的结果,变更为26.8纳米都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许秋只是怀疑拟合结果存在误差,如果真实的结果就是他测试出来那样,他肯定不会进行“操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