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94 “帽子”与人脉(求订阅)(第1/2页)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午,许秋和邬胜男在食堂深入交流了一番。

    主要是博后学姐讲述她这些年的科研经历:

    “硕士的时候,学校里没有几个课题组可以选择,当时什么都不懂,就随便选择了一位风评还算不错的副教授,结果磨了三年才出了一篇中文核心文章,和一篇s期刊上,他们报道了一种新型3d-pdi分子,没有和许秋、韩嘉莹撞车,他们采用的中央核单元是四苯基硅烷,器件最高效率为7.8%。

    ada体系,有一篇清北大学臧超军课题组和中科院卢长军课题组合作的工作,同样发表在了am上,他们在idtbr的基础上,合成了几种引入氟原子的idtbr衍生物,器件的光电效率达到了9%,虽然没有突破新高,但也算不错。

    此外,还有几篇零零散散的工作发表在jmca、acsami等期刊上,许秋只是简单的扫一眼,记住了他们报道的分子结构。

    下午四点多,icin-2f的第一步合成反应,已经达到了6个小时,许秋带着邬胜男前往实验室,进行反应后处理。

    反应初期悬浮在乙酸酐表面的反应物a已经消失,得到的是一锅红色的溶液,待反应容器缓缓降至室温,产物逐渐从乙酸酐中析出,许秋将产物过滤,然后用石油醚清洗,得到粗产物。

    这次的反应产物许秋没有选择用过柱子的方法提纯,主要是因为产物实在是太多了,有20克左右,过柱子等过到猴年马月去,而且还贼费溶剂,之前pdi几克的产物就用了一两升的溶剂。

    他打算参照文献中的条件,采用乙酸酐重结晶的方法。

    其实,许秋实验过程中重结晶用到的次数不多,之前有计划过把买来的单体重结晶提纯的,后来发现纯度都是达标的,也就没有重结晶,直接投反应。

    所谓重结晶,就是利用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对物质进行提纯的手段。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那么选择一种溶剂,使溶质在常温下的溶解度非常低,而在高温下溶解度非常高,并在回流温度下形成溶质饱和溶液,接着缓慢降温,使溶质析出,微量的杂质会溶于溶剂中,就可得到纯净的溶质。

    重结晶的装置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烧瓶加上一个球形冷凝器,许秋很快搭好。

    他加入了全部的反应产物,最开始只加少量的乙酸酐,然后搅拌升温至160摄氏度,回流一段时间,根据剩余固定的量,判断接下来添加的乙酸酐的量,直至所有固体产物刚好被溶解为止。

    这是一个技术活,许秋记得之前做的时候,涉及到重结晶的实验,那时候用的溶剂是乙醇,溶质他忘了。

    有位同学比较急躁,乙醇溶剂加多了,怎么降温溶质都不析出……然后选择再加点溶质进去,结果溶质又加多了……那就再加点溶剂,结果溶剂又加多了,再加溶质……反复循环,本来预计得到1克重结晶的产物,他愣是做出了5克多……

    那时候的原料是无限的,溶剂加多了可以用补充溶质,而现在许秋的产物是有限的,一旦加多了,要么重新合成一锅,补充产物的量,要么就只能用蒸馏的方法把溶剂去除掉,这可是140摄氏度沸点的乙酸酐,关键还有味道,太过麻烦。

    乙酸酐这个醋味道实在是有点冲,许秋隔着通风橱和一次性口罩还是能闻到。

    许秋也知道实验室的这种一次性口罩象征意义更加大一些,除了大颗粒粉尘外,大多数的溶剂基本都无法防护,不过为了乙酸酐直接上防毒面具又显得有些没必要,他就这么继续实验了。

    经过许秋非常小心的操作,重结晶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忙活了一个小时,终于获得了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一种苍红色的固态粉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