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徐光启的观察(为书友别慌玩会加更)(第1/2页)  大明帝国设计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元年的秋八月,整个希望营都在忙碌中度过,月初的秋交会,贯穿整个八月的秋收工作,以及月末的田税及其公地粮食入库工作,占用了希望营大量的精力,就连最重要中秋节都没有时间好好的过一过,只是各个部门自己组织吃了一顿团圆饭。

    整个八月做为旁观者,徐光启与巩永固全程旁观了整个宣府的秋收。希望营透露出来的蓬勃朝气,让二人动容,整个希望营高层全部投入到秋收工作中,甚至还亲自下地收割,这让见惯了朝廷亲耕作秀的徐光启万分感慨!这样的政治力量怎么可能不兴旺,那个少年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宣府这样一个贫瘠之地一跃成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富足之地。

    尤其是纳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胥吏下乡村收税,而是一道命令下发到各个村子,让百姓自己去离他们最近的税务所缴税!

    本来徐光启以为不下去催缴赋税,百姓怎么可能会主动把自己辛苦种植的粮食送去官府呢?可是没想到的是老百姓都很主动,根本就没用希望营官府催促,都是自己把粮食送到了税务所里的粮库。反倒是那些地主士绅大户,没有一个主动缴税的。希望营没有上门催缴,而是给他们发了一张缴税通知书,并且规定了日期,在规定的日期里没有主动缴税,按照逾期时间缴纳不等的滞纳金,也就是田税额度上浮。

    徐光启与巩永固二人还专门去了一个收税粮的仓库,在那里观察了大半天,他们发现希望营的底层小吏一样很守规矩,根本就没有朝廷下面的小吏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狠辣与油滑。胥吏收税时所用的手段在希望营一概没有出现,就是散落在地上的粮食,小吏也会让百姓自己收集起来带走。

    前来缴税的百姓还是按着往年缴税的惯例都带着多余的粮食,就是为了填补被胥吏用各种手段讹诈掉的粮食,老百姓单独的时候面对胥吏的欺压是毫无反抗能力的。

    可是让老百姓没想到的是,今年换了官府不但给百姓们降了税,连往年胥吏的那种坑人手段也没有了,老百姓的脸上露出了由衷地笑容!

    大多数百姓缴完税后把剩余的粮食都卖到了附近希望营开设的粮栈,百姓们完全信任了现在的官府,他们相信粮食卖给官府不会被坑骗。

    这让一些准备在秋收后捞上一笔的粮商大失所望,他们整个秋天没有收到老百姓的一颗粮食!

    老百姓卖掉手中剩余的税粮,转手就把钱交给了希望营百货商店,从商店里换回了各种日用商品,百姓手里有了一点多余的闲钱,连带着各种小食铺也跟着生意好了起来。

    希望营整个田税的征收与朝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望营亩收一斗的田税比朝廷的正税高的多,收到官库里的粮食也比朝廷多得多,但是百姓的负担不但不重,反而很轻,这从百姓脸上露出的笑容就能看出他们是由衷地感谢现在的官府!

    那么希望营为什么能够如此高效地让百姓痛快地把税交上,原因就是希望营下到乡村的官僚队伍,这些大小官僚分工合作,能够将最高层的意志直接贯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身上,让老百姓明白官府的每一个政策法规。单单依靠这些田税能够养的起这么庞大的官僚队伍吗?答案是否定的,希望营的田税更像是为了凝聚人心而收取的,希望营真正的收入是商贸与商税!他们的官营工厂创造了大量的新奇产品,吸引了各地的商贾蜂拥而至前来采购,而希望营通过税收的杠杆让商贾有选择地向希望营输送货物,据徐光启的观察,希望营急需的粮食、棉布、棉花、食盐、茶叶、硫磺芒硝等进入宣府的关税及其低廉,甚至有些物资希望营还会给退税优惠!

    丝绸、瓷器、宝石珍玩等高价值的物资进入宣府会被课以重税,就连希望营引以为傲的琉璃镜子之类的商品一样要缴纳重税!

    通过这样的方式商人们就知道前来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