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两府会议(三)(第1/2页)  大明帝国设计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用贤的话音刚落,底下一片哗然,在这个宗法大于国法的时代拆分宗族无异于大逆不道。

    每个家庭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宗族,宗族的影响力已经渗透进华夏百姓的骨子里,一村一寨的百姓发生纠纷,第一想到的不是求助官府而是求助于宗族。

    大一点的宗族族长甚至可以一言以决生死,尤其是在宗族内部事物上有着无上的权力。

    普通百姓有时候也痛恨宗族对自身行为的干涉,但是却不是反对宗族,而是恨自己不能成为大宗!

    这件事一个做不好,希望营将会万劫不复。这比对付士绅更加艰难,对付士绅还可以团结贫苦百姓孤立士绅,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宗族却是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打击宗族就是打击每一个人,法家思想是极其反对宗族的,在法家看来宗族的存在就是为了挑战王权,是儒以文乱法的根源!

    两千年的宗族社会岂是轻易能够撼动的,这必然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未来很长时间国家与宗族之间都是互相博弈的过程。

    两位最高领导结束了讲话赵开义重新走上演讲台说道:“诸位同僚,现在开始进行讨论,如有疑问可以向二位长官提问!”

    放开了禁声之后,底下之人开始交头接耳,这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就是互相揭短吗?这样一来人人自危谁还有心思做事,那还不乱套了啊!

    再说如何批评,这是得罪人的事,谁愿意把人都得罪光了!自己给自己挑毛病那就更难了,没人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如果有那也是被迫的。

    经过一番讨论,主要集中了四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二是如何推进基层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第三是土地清丈如何进行?如何解决土地与人的矛盾;第四是拆分宗族是否会引起老百姓的集体反对。

    这是四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切入口,如何适度的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尺度,不能给有心人进行挟私报复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很多,关键在于执行,张三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说:“谁要是当官只为自己牟利,不为百姓做主,我就让他回去吃自己去,再找个官员这么对付他!”考核制度一定要严格,不能流于形式。这是制度建设要常抓不懈!

    土地的清丈问题非常麻烦,要通过阶梯税收与政府赎买相结合进行推动,每个自然人的土地不得超过十亩,这十亩土地按照亩收一斗纳税,超过部分将会按照土地越多税赋越高的原则进行纳税。如果有土地多的家族富户不愿意多缴纳赋税,可以将土地出卖给政府。

    即使是个人手中的土地今后也不得私下交易,政府对于私下交易的土地不予以承认,也不受法令法规的保护,也就是说以后的个人土地交易风险很大。华夏几千年都逃不出土地兼并的怪圈,张三有后世成熟的经验,无非就是两条第一是移民,将剩余人口移出,人口减少人地矛盾自然就会降低,没有足够的人口耕种,士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兼并土地。第二是土地公有不允许买卖,这需要配合新的耕种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使得不多的土地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不然就会如千年以前的王某人,不但没有解决掉根本问题,最后还因为彻底得罪豪强身死族灭!

    张三的打算是两种模式同时进行,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华夏如果迎头赶上,凭借超大规模的人口和综合国力,对上西方列强必然是碾压局势。

    土地问题关乎着日后的国策,如何重视都不为过,通过税收与土地政策调节分流人口与移民相结合,让多余的人口与其在国内自爆,不如迁移出海外开发蛮荒之地!

    宗族问题更是一颗定时炸弹,宗族是家天下的产物,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家国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