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75章 分裂(第2/3页)  从知否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礼法,曹太后和太后一党的官员们可没有半点错漏的地方,反倒是永安帝,想将先舒王称为皇考一事,引来了朝中诸多文官的不满。

    可耐不住永安帝在这件事情上面不愿退让半分,永安帝终究是皇帝,而且韩大相公和六部的尚书为了早日结束这场争论,便不约而同的都选择站在永安帝那边。

    朝中超过大半的朝臣都倒向了永安帝,曹太后纵使心有不甘也只能选择妥协。

    可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称呼,就让原本便有些许不和的官家和太后彻底分道扬镳,经过这一次先舒王的称号事件之后,朝中各方势力正式分裂成两个党派。

    以韩大相公为首的新帝一党,包括禹州一系的人马,朝中不少勋贵之家的武将们,还有少数的文臣。

    而以都察院为首太后一党,则多是文官,而且还多是那种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文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先帝留下来的老臣。

    而永安帝先前费尽心思,在元祐帝面前端汤喂药,贴身照顾病重的元祐帝将近一个多月而建立起来的孝子贤孙的形象,也彻底的崩塌。

    皇考虽并不是皇室专用,只是泛指德行兼备的父祖而已。

    可永安帝的身份却又不同。

    按照礼法,永安帝是元祐帝的曹太后的继子,那元祐帝和曹太后便是永安的父亲和母亲,而先舒王,永安帝最多唤其一声皇伯。

    可现在呢,永安帝却要称先舒王为皇考,真如曹太后一系的官员拿来揶揄永安帝的那句话,这世上哪有一子双父之人。

    而永安帝却开了这么一个先例。

    是,永安帝是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一国之君,是天子,是大周朝权势最高之人,大权在握,生杀予夺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可礼法便是礼法,是自汉朝开始,中原王朝便遵循了数千年的东西,已然深入到每一个华夏子民的骨血之中。

    纵观古今,从未有过似永安帝这般一子双父之人。

    这已然是违背了礼法。

    为君者,就该为天下表率,而不是带头去打破规矩,若是世人都争相效仿,那日后有谁还敢从族内旁支,或者是兄弟的子侄里头过继子嗣?替自己传承香火?

    若是那些个继子们纷纷效仿,那礼法存在,岂非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若是日后人人都不再遵循立法,枉顾人伦,那世间岂非就乱了套。

    而且永安帝此时提出此事,要称先舒王为父,那先前元祐帝在世之时,永安帝所做的一切,岂非都是早有图谋,只待元祐帝过世,他赵宗全继承了大统,登上了帝位,原本的性情也就暴露了出来!

    收为继子,册封为储君,之后更是将皇帝的位置传给了他,这是何等的恩德!可现在赵宗全却要认回先舒王为父!

    如此反复的行径与小人何异!

    永安帝本就不是先帝的血脉,在众人看来,永安帝不过是因为距离汴京最近,当时的情况又到了十万火急的地步,元祐帝才不得不将一切都寄托在了永安帝的身上。

    可现如今看来,永安帝的德行,完全配不上先帝的重托。

    常言道,见微知著,从一件小事,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而现如今,通过将先舒王称为皇考一事,已然让永安帝失去了朝中部分官员的心。

    都说民心重要,民心所向,便是天意所指,可官员们的心就不重要了?

    若是连底下的官员们都不服你,又何谈让百姓归心呢!

    长安城,卫允看着汴京送来的消息,不由得摇了摇头,脸上露出讥笑,眼底流转着嘲讽的微光。

    永安帝平日里看着挺精明的一人,既有手段,又能隐忍,忽悠自己来陕西的时候,那说的可是天花乱坠,一套接着一套。

    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