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一章:身体有异样(第1/2页)  我家房后有座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叶季离开九山镇,在张村的十字路口接上杨老实,驴车一路小跑往家赶,“搭帮犁地的事儿说好了吗?”

    杨老实呵呵一笑,“说好了!过两天你姑父就送驴过来,并且他家的犁、耙都是现成的,套上就能用。”

    开犁就能挣钱,叶季听了自然心里高兴,“那咱赶紧回去把咱自己的活儿干了,早开犁早挣钱。”

    杨老实一脸苦笑,心说这孩子哪都好,就是年龄小了点。犁地挣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有些人家里穷,拖个年儿半载也不一定拿到钱,乡里乡亲都不容易呀!”

    不听杨老实说叶季还真不知道,怪不得很多人都不用牲口犁地,而是靠人翻地,庄稼长的一年不如一年。

    既然人工翻地费劲、地又翻不好,那还不如干别的。想到这里,叶季突然兴奋了起来,“咱犁地有钱收钱,没钱要人咋样儿?”

    叶季突然冒出的话让杨老实迷糊了,“要人?干什么?”

    “开荒呀!赶在种麦前开出些地,明年咱家就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杨老实脑子有点迟顿,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只要开出的荒地赶上种麦,就等于多种了一季粮食,这便宜可是占大了。

    二人路上又仔细合计一番,杨老实不得不佩服女婿的脑子好使。在叶季描绘的前境面前,杨老实眼里是一片片麦田,一个个粮仓。

    被勾起野心的杨老实到家之后立即行动,为了节省时间竟然不惜老脸再次请人帮忙,仅用了两天时间,溪沟西边的玉米秆连牛村的一亩多红薯硬是被全部收完。

    将家里活儿交给杨柳,杨老实便开始了犁地大业。每天早出晚归,总是一脸尘土,有时中午饭都顾不上吃。

    杨柳则带着杨树将晒干的玉米叶与青草垛进仓库,红薯存进地窖,玉米晒干入仓,每天忙的也是脚不沾地儿。

    叶季也想跟着干活儿,但是杨柳坚决不让,大忙天的、叶季反而成了没事可做的闲人。

    整天没事只能在家摆弄木头,七八天下来,一套木匠工具竟被他完的溜熟,做出的小登子连杨老实都说好。

    不过叶季练木工手艺可不是为了做凳子。从一开始他就是奔着弩去的,前面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给制弩做准备。

    弩臂对制做工艺要求极高,特别是圆弧曲度适中,弓臂的宽窄厚薄要均匀,还不能破坏木材的纹理,才能发挥出最大弹力而不至于使弩臂折断。

    为此叶季可没少费劲,做坏了重新再来,什么事就怕认真,在叶季的不断努力下,花了两天时间才算做好了一条勉强可用的弩臂。

    弩身叶季选的是枣木,都是一点点打磨的,暗红色的纹理极为好看。上面的沟槽光滑流畅,装上弩臂后怎么看都是一件艺术器。

    弓弦是早就准备好的,由尼龙丝线合成,结实耐用。将弩臂卡在弩身前头,挂上弓弦,然后装上用硬木制做的挂钩、望山、弩机,再用麻绳将弩臂与弩身连接处固定劳固,一把弩便算基本完成。

    近十天的努力,成功与否试了才知道,院子后面的山坡地势开阔,试弩正合适。

    叶季试着拉开弓弦,竟然有些吃力,以他现在的力量估摸着最多能连续拉七八次,弩的力量应该不会小。

    按照书上的动作,叶季装上硬木削成的弩箭,调整好望山,右手抠动弩机,嘣的一声轻响,弩箭划过一道虚影钉在了十丈远的桐树上。

    后坐力有点大,顶的叶季前胸生疼,不过威力还行,并没有比书上介绍的小多少。连着试了几次,叶季越试越喜欢,只要稍加改造,绝对是打猎防身的利器。

    回到家正好碰见叶秋放学,放下弩就开始抱怨,“我伤都好了,柳儿不让我干活,也不让上山,在家急死人了。”

    真是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