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六章:登基称帝(第2/3页)  召唤群雄帝王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护国公兼任兵部侍郎头衔,领禁卫军。

    册封萧逾明为佑国公,辅国大将军,领武卫军,赐九锡。

    册封陈庆之为胡国公、镇国大将军、领骑骁卫、赐九锡。

    册封剑一为大魏剑圣、御前大将军,领大戟士,护佑皇宫安危,封剑阁为国宗、赐天子剑。

    自此,赵长青的五虎上将算是有个雏形了。

    诸葛亮等人都很感激,他们万万都没有想到,自己所受到的封赏居然如此隆重。

    然而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赵长青只是对这个赏赐的规模大小不太清晰罢了。

    否则,知道了赏赐居然这么重后,说什么也不会这样赏赐。

    满朝文武大臣多有不满,不就是从龙之功吗?你居然这样赏赐?

    这也太…

    令人惊叹了。

    但是他们在听到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后,一个个都以赵长青马首是瞻,哪个还敢公开反对他啊!

    而赵长青因为看不懂各卫、各军复杂的名头,便大大整改了一番,即武卫军十五万,统领京城外城安危。

    御林军负责内城安危,统兵十五万。

    禁卫军负责城内各街道巡逻、护卫,统兵十五万。

    再设骑骁卫,统领魏国最精锐的铁骑,设置兵力大概也在十五万左右。

    由剑一新建一军,名为大戟士,佩剑,护佑皇宫安危。

    以上各军麾下,在设各营,由各营将领分开治理。

    足足七十万大军,就这样被赵长青草草安排了。

    一开始,诸葛亮是坚决不同意这样安排的,古往今来的中央,从未这样安排过军队,日子一久,赵云他们会拥兵自重的。

    但是对于赵长青来讲,越是诸葛亮反对的事情,他就越要去做。

    他这个做法,也让不少的文武大臣们暗暗骂他昏庸。

    但他们实在是想不到,赵长青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然而也令赵长青也意想不到的事,在赵长青的一再坚持下,诸葛亮居然同意了,并且还变得非常赞同。

    这事发生在朝会之前,登基之后,只因为诸葛亮听曹参说了一句话,“军师啊,您当真以为陛下这么高明的一个人,会把如此庞大的军队,安心放在我们手里掌控吗?

    这一来不过是陛下的权宜之计,二来,这比卸我们兵权更加狠。

    军师不妨看看,五大军团,有没有像是为出征而时刻准备的?各军团麾下设置各营,各营将领皆是与陛下相交莫逆,如此种种来看,我们掌握的兵权,不过是虚的罢了。

    这七十万大军,可大多数都是一路从青州跟随陛下杀过来的大军,真实的兵权,还在陛下的掌控之中。”

    诸葛亮智近乎于妖,仔细一分析曹参所说,心中才大为震惊,“各军团基本都在京城,其实将军团拆为各营来看,军团之名,不过就是时刻为了出征而准备的虚名罢了,真正的兵权命脉,还牢牢攥在陛下手中。”

    将原先的各个军卫,统合成一个大军,就是为了方便出征而时刻准备着,既然是为出征准备,自然得设置各营,如此来看,这个所谓的禁卫军、御林军之类的大的军团称呼,不过就是名存实亡罢了。

    即使军团的总指挥是萧逾明他们又能如何?

    军团既然设置在京城,调兵不光得有兵符,还需要圣旨。

    即使不需要圣旨,各营也是分开治理,各军团又互相牵制…

    嘶…

    诸葛亮在当时想到此处时,冒了一身冷汗。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赵长青觉得方便而已,完全没有顾虑这么多。

    他想着设置庞大军团规模,能够更好的冗兵吧?

    至于又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