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九九章 公务员的考试(第1/2页)  全球战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整顿佛寺的专项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和安静。虽说东厂和御马监的直属部队们清扫了那么多佛寺,拿回来那么多贵金属,让那么多的僧尼还俗。但全国上下,冲突什么的虽然不少,但真的没有那一间佛寺公开的打出反旗。

    不过这也实属正常:华夏本土的佛教徒,从来都不以好战见长。再加上朱由栋是一个掌控了舆论的皇帝。所以他对佛寺的整顿,比起历史上的三武一宗顺利多了。

    当然,再怎么顺利,华夏广袤的国土范围上,佛教徒还是不少的,其中虔诚的信徒也是有的。因此,在整顿佛寺的过程中,民间骚然也免不了——不过,就算是这些不算太强的杂音,到了天启十三年的五月,也都消失不见了。

    因为,大明全国有了新的热点:国家及地方公务员考试。

    按照去年朝廷机构改革定下的调子,这一年的公务员考试,计划招收国家公务员一万人,地方公务员十万人。如此规模公布后,全国上下,但凡读书识字的,都看到了自己入朝为官的希望。

    天可怜见!我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了。这科举才录取了多少进士?太祖、建文年间,每科才录取一百多人。成祖到英宗时,每科约两百人。宪宗到现在的太上太皇执政时,每科也不过三百多人。

    要知道,这会试是三年一次啊。每三年才录取两三百人,这两百多年下来一共才录取了多少进士?两万多一点吧?

    若是把这两万多进士里有父子、兄弟、祖孙、甥舅、姻亲关系的都算作一家。那大明两百多年来有多少进士家族?绝对不会超过五百家!

    科举,说起来公平,其实还不是世家对做官资源的垄断!

    虽说在以前的大明,举人也可以做官,普通人也可以做吏员。但是前者除了海瑞那样的奇葩,一般做到五品就到,关键是还过得很贫苦。自己好歹这些多年,接受了良好的汉学教育,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若是考中了,岂不是就能走出现在的困境?

    这样的念头一发出,就怎么也控制不住。然后他就托人从桂国买来了专门的行测和申论备考资料,认真的准备了一番。

    去年十月,开始报名。大明本土百姓要参加公务员考试,首先要追述祖宗三代家世清白,没有违法或者造反记录。但对藩国人员,这一条反而限制得不是很严格:在朱由栋看来,藩国的识字率比大明低了太多,若是在家世上再限制过多,那就真的没人参考了。

    但,对藩国人员的家世虽然限制不多,可是他们要参加考试,却比大明本土士子多了另一道程序:汉语等级考试。通过四级的,可以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过了六级的,才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可以说,光是这一条,就挡住了各地藩国九成以上的士子。因为汉语这门语言,对于其他各族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德川赖宣至今都还记得,在去年十一月的汉语等级考试上,有一道“请问‘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时他看到这题目的时候,饶是他从小就学汉语,写汉字,还是有些蒙圈。

    不过还好,汉语考试满分100分,80分就算合格。作为曾经的日本顶级贵族,从小就饱受汉学浸润的德川赖宣还是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六级考试。拿到了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

    这一次考试,因为要招收的人员实在是太多,报名的人数也是极多。所以光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就设立了南京和北京两个考场。而藩国的士子们,除了福国之外,其他的,全都被安排在南京参考。

    一月拿到汉语考试合格证明后就立即启程,紧赶慢赶的来到了南京。在上元县参考接待处递交日本关白开出的身份证明后,还得再经历一次初考:这个初考的试题和大明本土的士子是完全一样,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