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八十二章 《致青春》之极端呼应(第1/2页)  君临韩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首映式结束了,但是关于这一部电影的话题却是依旧在进行着。而且,席卷韩国,冲出亚洲,奔向全球。

    很多人也都在看完电影之后,把自己看完电影之后的评价发上了网上。这一次的评论,并不再向前面的两部电影一样,全是嘉奖了。而是两个极端,一个平凡。

    平凡的所谓,就是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完电影,然后评价电影。比如,一个影迷在看完电影之后,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出来:因为没有看过小说,所以看完电影后的感觉,就觉得是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然后,是一个褒奖的极端。很多人看完这一部电影之后,都觉得能从镜头,画面,或者是情节里面找得到自己的影子,青春,过去。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致青春》的基调是越来越压抑的,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给观众以情绪释放的出口,直到最终完成了写给前网络时代大学生活的一首挽歌,而共同的情怀和记忆,也使得不少70、80后看完《致青春》后唏嘘不已。也许这一个故事并不高级,但足够打动曾在这样的故事里生活过的人们。

    也许青春是宣言书。青春是宣传队,青春是播种机,但在《致青春》里。青春是一则墓志铭。如果说,君宇轩第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面。所描述的青春是用来被怀念的,那么在《致青春》里,青春就是用来被埋葬的。

    许多年后。当我们回忆青春时,也许我们会回想起多年以前,在大学校园里谈论祖国、山川、河流的那个下午。那时,我们有纷争,有埋怨,有爱情,有背叛。但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那么多投毒和谋杀案。

    青春逝去,络等等的店铺,君宇轩轻轻的叹了口气之后,坐到了一边的凳子上面。

    如同那些年的情况一样,为了不愿成为随波逐流的人们一样,君宇轩选择了停留,然后等到可以随意选择之后,才走上了电梯。只不过,这一次当君宇轩站起来,转身走向电梯的时候,少了当年那个在此相遇的李顺圭。

    站在电梯上面,看着那地下越来越高,君宇轩也慢慢的回过了头来。然后,电梯也到了二层,走出电梯,走出地铁,来到通道这边。看着两边,进出的人群,君宇轩又停留了。看着眼前那地点,虽然此时自己眼前,是已没有了那个被打雷吓得蹲在了地上的女生李顺圭里;剩下的,只是那空荡荡,或者偶尔被人踩过的地板而已。

    当年的自己,青涩而稚嫩。此时的自己,却是已经被社会给磨练成熟了。可是,想起当初那学音乐时的开心心情,君宇轩总是觉得,此时的自己,好像已经找不到了当初那种欢乐。不再有当初那种一弹,就弹唱一整天的兴致了。也不再有,当初那种希望有人听自己唱歌,有人喜欢挺自己歌曲的幸福感了。

    站着,半天之后,君宇轩才清醒了过来,然后从通道慢慢的走出了地下。外面,清晨的阳光已经再次的躲进了厚厚的云层后面,在明洞大街上慢慢行走着的君宇轩,感受着那些路人带来的阵阵热浪,那个在回忆海洋中游荡了半天的头脑,也渐渐清醒了起来。

    不远处的琴声歌声,此时也吸引了君宇轩的注意力。抬起头,前面正聚集了一堆的人群,显得非常的热闹。明洞是首尔著名的景点,也是许多街头艺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