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业精神(第2/5页)  人生一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时,孙总提出了一个问题“陆老师,在贫穷的社会里,如何让商业化深入人心,展开起来”

    当孙总把一个人叫老师的时候,体现了他最大的尊重。冬子知道,孙总很少把人叫老师的。

    “你是问我们近几十年,还是世界整体状态”

    陆处长遇到这种具体问题,逻辑就显得比较严密。

    “我是问,假如像宋代,那样的农业社会,当时普通人,还是比较穷的,剩余产品少,可供交换的商品不多时,如何让普通人在商业化受益,这是个问题。”

    穷人,一般在商业社会中,是受害的,尤其是在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这个观点,在下面的讨论中,冬子听到不止一个人这样说过。

    “好问题。估计我们几千年的帝王将相,都没想清楚这个问题,总在抑制与促进两个方向上左右摇摆。具体的历史证据,史书上都有,我不重复。但我可以一个现在的研究样本,供大家参考。”

    只要听到研究样本几个字,这些学过统计数学的人,都比较兴奋起来,这是他们熟悉的内容。数学家的位置,与冬子虽然隔了几个座位,但他的声音还是让大家听到了。

    “相似的样本,是具备参考价值的,只要统计方法完备,完全可以分析得出结果。”

    微电子专家笑到“莫给我讲统计数学,当年我差点挂科。”

    下面很多人笑了起来。冬子不懂这门课,但大家的议论还是听到了。统计这门课,是非常难的,难就难在要从表面无序的数据中,找出规律。最主要的是,公式太多,非常难学。

    “我讲数学,不是专家。但是,样本试验,我知道一些。我给大家说个与宋朝相似的样本,今天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

    这话很突然,还是原来他的观点,与其穿越到宋朝,不多到世界看看。世界上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宋朝的生活状态呢。

    “印度北部某些地方,孟加拉的某些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甚至还没有我们宋朝搞得精致。但总体人均生活水平,与我们宋朝差不多。因为他们的主要产品是粮食,从人均耕地面积讲,与宋朝差不多,而粮食产量,也差不多。”

    面积差不多,这可以理解,但产量差不多,这就比较意外了。毕竟,600多年过去了。

    “费主任估计也有体会,他去过。一亩地,种水稻,亩产在400斤左右,基本上相当于我们宋朝的产量。也就是说,从物质资料生产的效率来说,从个人仍有财富来说,他们就相当于宋朝的老百姓。”

    火药专家此时感叹到“我们在这里吃肉,还得要感谢袁隆平啊。”

    此时,大家开始夹菜喝酒。冬子没有想到,在座的许多专家,在他们少年时代,也经历过亩产400斤的时候,那时候的贫穷,是根深蒂固的记忆。而杂交水稻出来后,今天,我们的亩产达到1800斤甚至有的达到2000斤,这是个怎样的数据

    此时,数学家突然发言到“这是不是有个巧合我们的产量是人家的4倍,我们的总gd也是人家的5倍左右工业化只多出了一部分主要靠粮食产量”

    马上就有人批评到“你忽视了一个东西,可耕地面积。我们的可耕地面积,比人家少三分之一,况且,南亚是一年三熟,我们最好的江南也只一年两熟,东北黑土地最好,也只有一年一熟。所以,我们的全面胜出,主要靠工业。”

    他混淆了粮食总产量与单产的区别,数学家激动起来,也会犯常识性错误。整个酒席,他是最自我的人,因为别人喝红酒是一口口地抿,而他老先生,却喜欢一口干。酒鬼,遇到酒,就不理智了。

    “对贫穷社会的研究,不是我们自己搞的,但别人搞的,有一些有意义的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或许,大家会有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