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杨哥请客(第2/5页)  人生一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要考虑就业的问题。为什么,都是外地人,本地人根本不考虑就业。所以,那些低端的工厂垮了、搬了,他们并不着急。他们有的是优势,吸引外来的大企业,所谓高端企业过来,给土地给政策给优惠,不到几年,这产业就换成新的了。”

    这倒是有道理,冬子不接几句话,好像不配合似的。况且,人家停顿下来,望着冬子,等着他的附和呢。

    “那倒是,这满街的外地人,都是年轻的,他们就业不就业,关当地什么事”

    “也有事,也没事。但是,对富裕的当地人来说,过冬只不过加几件衣服,冻不死人。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那几年,熬走了一大批打工的,都回老家了。现在再过来,找不到老厂,全凭碰运气了。”

    “那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老板已经先把肉串上来了,对方问冬子“啤酒、白酒”

    冬子想了想“啤酒吧,我酒量不大。”这是保留实力,在有城府的面前,你得有城府。

    “啤酒两扎”杨哥对老板喊了一声,拿起一根肉串递给冬子,冬子接过来,等对方也开始吃的时候,再入嘴。等第一口下去,冬子就意识到,这不是羊肉串,这是猪肉串,并且腌制没到位,有水分太多的缘故,还有些油分没有烧到位,像是一杯温吞水。况且,辣椒与孜然放得不够多,这是冬子第一次吃到,有些腻人的肉串了。

    肉串讲究外焦里嫩,这是口感的对比。焦香与肉香混合着调料的入味,起码有三个口味层次,如果没有这些,烧不如煮了。

    但是,不可能对主人说倒胃口,冬子勉强地吃下那一串。对方估计也有感觉了“这南方的肉串差点意思,倒是过一会烤的省钱,稍微好些。”

    “蛮好蛮好,冬天吃点热的,蛮好。”这只能算冬子礼貌性的安慰了。

    “你刚才问我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跟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看样子,以话下酒,这话题就比较长了。对方接过老板递过来的扎啤,给两个杯子各倒了一杯,这就有点过了。一般扎啤,都是各人喝各人的,对方这多给冬子的一杯,从酒量上来说就不太公平。但人家是主人,多倒一杯或许是客气呢

    冬子岂是那计较一杯两杯的人他笑纳了,听对方的倾诉,算是给对方的面子。人们需要倾诉,或许在异乡容易把对方当故乡人,把老乡当发小,把熟人当兄弟,谁还没个孤独的时候呢一个河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呆惯了的过年氛围,在南方这花草茂盛的地方,不让人说话,岂不是要把人热死冷冻了节日的回忆

    既然答应了别人的请客,就得当好树洞的角色。冬子不差这点钱,就是点腰子,他也点得起。但是,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喝酒的人。冬子不说话,但听也说话,也比独自在宿舍回忆过去,过瘾。

    “美国历史上有一个西部淘金的故事,你听说过吧”

    冬子其实比较反感这种动不动就拿美国说事的人。毕竟他又没到过美国。今天,中国就有这一批人,或者在美国读过几天书,其实也不算什么知识分子,只是父母有钱,在美国读过几天文科或者商科,回来就以半个美国人自居,好像有种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人气势。

    还有一种人,根本没去过美国,但懂些英语,看过几个外国杂志,跟最普通的中国人说话,夹杂着几个单词,显得洋气。也动不动,拿美国怎么样来说事,好像很高端。

    更有一种连英语都说不好的人,看了几本读者和知音,用那里面被加工过的二手信息来谈论美国的。乱用外国名词吓唬中国老乡,这是惯用的伎俩,来掩饰其说服力不不足。

    如果仅是好为人师,这也没什么说的。你毕竟知道得多些,活该当我的老师。但更多的人,是拿它当优势,来证明自己臆造的观点,这就让人痛恨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