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江湖对决(第1/5页)  魔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地的酒馆有一特色,酒馆就只卖酒,不搭菜;
    赵人好酒,讲究个喝酒就是喝酒,要那下酒菜的,通通是不懂酒的。
    有一则故事一直在赵地流传,赵国国主请大燕摄政王喝酒;
    摄政王见面前只有酒,没有菜,不由纳罕:菜呢?
    赵国国主坚定地说赵国喝酒,就无菜,要上菜,得撤酒;
    摄政王不高兴了,说:孤要下酒菜!
    赵国国主坚持说规矩不可破;
    摄政王怒拍桌子:给孤上菜!
    赵国国主随之大喝道:既入赵地,则遵赵地规矩,在我赵国,这喝酒的规矩,比天子都大!
    摄政王最终不再坚持,与国主以赵地规矩饮酒三杯后,再撤酒上菜。
    这个故事,在赵地民间流传甚广,赵地百姓们对此可谓是津津乐道,每次聊到这里,都不自觉地扬起脖子,面色泛光。
    虽说,但凡稍微上点台面的其实都能清楚,这个故事压根就无法推敲;
    首先当今赵国国主,是在燕人大军围都城时造自己父亲的反,在燕人的支持下才得以上位的。
    他有这个胆子,在大燕摄政王面前硬脖子?
    更别说什么动辄大喝,赵地规矩大于天子的话了,真敢这般说,信不信人摄政王直接一巴掌给你拍死换个人当这赵国国主?
    但老百姓就爱听这个,也倾向于相信这个。
    其实,自古以来,就算是在史书上,也不乏有名臣当面呵斥敌国君主的记载,写得可谓是豪气冲云霄,这其中,以乾国例子最多。
    嗯,被呵斥的君主,大多也是燕国君主,结果往往是燕国君主在乾国使臣的浩然正气面前,自惭形秽,一次次地败倒在乾国士大夫的文人风骨与大乾文华礼节面前。
    鼎盛时,没出使过外国,没显露过浩然正气的,都不好意思位列朝堂上做那相公。
    赵地小酒馆内,客人不少,这座酒馆所在的小城,算是来往商旅去南门关入晋地的必经之路,故而一直不缺人气。
    酒馆内是不卖菜的,但酒馆外头,有不少小商贩贩卖一些从果脯、瓜子花生到熟食的下酒物,客人进了酒馆,要了酒,占了桌,再遣同行一人去外头扫一圈,买些下酒物过来,酒馆也不会说什么。
    说白了,赵地酒馆的风气,其根本还是始源于百年前赵地属于四战之地,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那时的酒肆,一个布头盖子加几张凳子外搭两坛老黄酒就能开张了,是真没余力再鼓捣其余的吃食以及环境,大家伙渐渐地就养成了类似的“凑台子”的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了习俗。
    酒馆二楼,一白衣女子手里拿着一壶酒,痛快地一饮而尽;
    附近桌上甚至楼下桌上,不少江湖大汉,目光都留意着这一幕。
    只觉得这女子气质不凡,这喝酒的姿态,也是让人眼馋。
    女子对面,坐着一女童,女童正专心吃着汤圆。
    一大一小,俩女子,长得忒像,应该是一对母女。
    赵地的治安不算很坏,但也不至于路不拾遗,尤其是从当年大燕摄政王一怒之下屠了梁国都城后,大量梁人迁移进了赵地,使得一些干黑营生的小帮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但也没人傻乎乎地看人家母女单独坐那儿就上去调戏。
    行走江湖的,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衣着不要华丽,否则容易被看作肥羊;二是随行女眷,不能过于显眼漂亮,否则容易引起歹心。
    这是寻常老百姓都知道的远行道理,再加上这些年战乱频频,世道不安,普通人胆儿变大,贼人则是变多;
    故而,
    敢于大大方方路面不遮掩的,多半是真有这股子底气在的。
    酒馆有说书先生,秃头,脸肥,个儿矮,旁边帮忙拉弦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