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为师(修)(第1/2页)  子胥长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翌日,一行人到了王都梅里,彼此作别,伍子胥领了孙长卿在自己家中住下。他自己事忙,难得有闲功夫,孙长卿一个人或是去街上逛,或是去流花坊里找姑娘,优哉游哉,也自得其乐。

    孙长卿生在诸国中最富的齐国,长于齐国王都临淄,临淄之富奢繁华连周天子的洛邑都难以比肩,而南方的吴越两国却几乎是天下诸侯国中最穷的所在,他在季札的封地时,就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穷苦,还推测王都梅里总会好些,到了吴都梅里,却觉与所期待的差距甚远。

    在齐都临淄,集市上交易繁荣,喧嚣嘈杂,每至节日,街上车毂(gu)相击,人肩相摩,举袂成云,挥汗成雨,随处可见欢声笑语,那是何等太平景象?

    但这王都梅里,不谈城池残败,街道狭窄,也不说集市不兴,货物粗陋,只看那些街上的普通百姓,身在王都,却常露饥馁之色,便一切尽知了。

    吴国穷困之名,实在名不虚传。

    孙长卿在街上走着,走到个粥摊前要了碗米粥,他来这儿吃过几次了,觉得这家配饭的梅子干不错。

    老板应了一声去盛粥了,孙长卿在斑驳不堪的木案前席地而坐,看见地上放了两把崭新的铁锄。

    “老板,新打了两把铁锄啊?”

    老板把两个碗放到他面前,一个碗里放着杂粥,一个放着梅子干,笑道:“不是打的,是去铁坊里换得,大王最近下令了,拿这些木家伙能去官家铁坊里换铁家伙。”

    “这么好啊?”

    “是啊。”老板乐道:“咱这祖祖辈辈都是用木家伙种地,没想到有一天还能用上铁的了,我试了,这铁的真比那木的好使啊。”

    ——

    伍子胥在书房里翻看秦国雍城、鲁国曲阜的设计图纸,以及当时筑造人员的手札。良久,他的目光从图纸上移开,给自己倒了樽水一饮而尽。

    当初,伍子胥向阖闾献上安国理民三策: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负责的就是其中的“治城郭”。

    梅里年代久远,已经不适合吴国以后的发展,工匠们交了几次图纸,但他都不满意。他要的是一座超过周王室王城规模的新都,而吴国工匠们毫无建造那样大城的经验,设计地都太小,也不合理。

    城池的细节和布局,自然由下面更懂的人来负责,但国都是百年大计,有的地方他必的心有成算、反复琢磨,比如都城的规模和选址。

    眼下都城的规模已经定下,而选址还在斟酌中,工匠和风水术士们提出了许多地方,伍子胥最满意地有两个:姑苏和鸠兹。

    姑苏临近震泽湖,附近山脉连绵,乃是环形半封闭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灵岩山起,东北有金山、何山、狮子山;南面有索山、黄山;西边有七子山、姑苏山、尧峰山、清明山;北方有窟窿山。中间却是一处平原,土沃水美。

    鸠兹也是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当地的中江水道扼震泽湖、长江之要冲,附近的大工山里蕴有丰富的铜矿,铜不仅是经济命脉,也是重要的战争物资。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东可控越,西宜伐楚,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然而鸠兹的不足在于,那里已经有了旧城,如果在那里建新城,就要把旧城拆了。另外鸠兹的民风教化方面也不如姑苏。

    因此伍子胥更属意姑苏,但到底要选哪个,还是让阖闾下最后的决定。

    门外传来声音:“伍叔叔,伍叔叔,你在家吗?”

    伍子胥听出是专毅的声音,出了书房去开门让专毅进来,未语先笑:“毅儿,你怎么晒黑了这么多?”

    “我跟大牛他们几个去河里凫水玩儿了。”专毅不好意思地摇摇手里的竹简:“伍叔叔,夫子讲的我有不懂,我娘让我来问问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