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2章 第十二章(第1/4页)  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昭通盆地位于丘陵地带,属于断坳型盆地,盆地内沉积了很厚的上新世昭通组浅层褐煤地层。从去年3月起,滇东北就没有见过一滴雨,连续14个月的大旱,在地震后显出其无比的威力——地震当天,昭阳区海子和诸葛营等地出现星星点点的居民区火情,不到半小时,地震断裂带暴露出的M1和M2浅层中硫褐煤被点着,伴着倒塌建筑里干燥的易燃物一起烧起来,熊熊大火一直蔓延到鲁甸县。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但是现在昭通大火烧得正旺,当地政府为了保证张凌歌的安全,将她们的救援队安排在离昭通约200公里远的曲靖。曲靖地震的震中远离市区,人员伤亡不算非常大,而受灾最严重的昭通,道路被震断,什么消息都得不到……张凌歌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急的不得了。

    5月4日一大早,张凌歌找到当地政府负责人,坚决要求去第一线。负责人正想着怎么打发这位“国宝”呢,冯晨夏就走进了防震棚。

    “我就是不放心你,才特地赶来的。”冯晨夏把张凌歌拉出棚子,“像你和顾济民、钱牧荷这样的技术领军人物,根本不应该涉及险境……就算你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我们的事业,为你的学生和家人着想吧?”

    “挤压综合征和肢体受压时间有关系,如果我们早点把灾民救出来,也许就不需要换器官了……毕竟这些器官是其他人的备用器官,移植后要吃免疫抑制剂,还需要做第二次手术。”张凌歌着急地说,“而且,灾民获救时间越晚,即便没有受挤压,出现器官衰竭的几率也越大。我们现在是和时间赛跑!”

    冯晨夏劝了好久都没用,只好叫工程部在离昭通市中心20公里外的营寨村建了个临时医疗站,让张凌歌带着学生在这里接收昭通和附近地区的灾民。

    这次跟着冯晨夏一起跑到滇省灾区的,还有赵尔然和李珏。

    李珏的任务,是指挥工程部建造避难所和防震棚,而负责民生工作的赵尔然,则负责基建以外的全部工作。

    2008年的汶川地震有630-650名孤儿,其中仅有12名孤儿被收养。这次地震波及范围更广且受灾地区有比较大的城镇,因此孤儿数量可能会更多。赵尔然除了收养安置孤儿外,那些失去亲人的女性灾民,也在安置范畴内。

    “目前找到50多个确认失去双亲的女孩,有几个可能会落下终身残疾……”赵尔然拿着灾民登记表向冯晨夏汇报,“孤寡老人、残疾女性和残疾儿童我们也收容吗?”

    “都要。集团的每个基地都必须创造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健康人则先培训再安排工作,教育程度不高的,要对她们进行基础教育……另外,去阿费力加洲,必须是自愿的。”

    “汶川地震的受灾总数是万人,这次很可能会超过5000万。不计人力投入,现在集团捐赠的物质,总价值已经超过5亿了,肯定会成为捐赠数量最多的企业。”赵尔然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把话说了出来,“曹欣让我问问,昭通、曲靖等地的灾后重建合同我们要不要争取?”

    “当然要争取。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有比顾氏水泥房更安全的建筑吗?”

    汶川灾后重建持续了10年,耗资1万多亿,这个数目可不小……赵尔然低着头,盘算着哪些项目现在就可以疏通关系,哪些需要先打打底,为以后的项目招标做好准备。

    回国已经快2年了,新华集团的发展不可谓不迅捷。但是在招人进展方面,冯晨夏却很不满意。没错,现在集团已经有200多万人了,祁平柳那边就有100多万。但是这些人扔到祁平柳的3块地里,就像撒胡椒面儿一样,几乎看不到什么影儿。因此这次积极参与昭通救援活动和日后的重建,冯晨夏确实存了“千金买马骨”的心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